它消失,這就是最好的策略,也是觀照妄念的要點。如此觀照,即可名曰清淨觀照。清明,則是更高的對觀照的要求,而且更加註重動態的觀照和警覺,要求觀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發現有所偏離,立即調整。如此觀照,名曰正觀。
5、覺照:超級視角中不僅有觀照,更有覺照。而且覺照之覺、覺照之照才是“超級”“超越”的重點所在。覺照與觀照,區別在哪裡呢?覺是覺悟之意,即透徹地看破,沒有任何迷惑、疑惑之處,穿透層層表象、幻相,直達真相、真性、真本質。覺照,則是說,始終以覺的慧眼觀之、照之,時時覺,處處覺,事事覺,此覺圓滿之時,即名為圓覺,佛教中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筆者對於覺的實修還在中途,所以這裡不做深入探討。作為視角學覺照之基本訓練的內容和要點簡述如下:
外觀——觀“視角-視界-世界”:
1)對於任何人事物的看法,都不離視角,都取決於視角,都由其視角所決定。
2)視角不同,視界不同,世界亦不同,無限豐富的視角呈現著無限豐富的世界。
3)所有視角都是平等的,平等但不等效。既平等看待並尊重所有人的視角,同時也要清晰地看清各種視角的侷限性。
4)視角是變化的,視界和世界隨著視角的變化而變化,三者皆沒有不變的本體,本質上皆是無常的,皆無可執著,也無需執著。
在深入領悟視角學法則和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對“視角-視界-世界”進行如上所述的觀照,就可以獲得對於“視角-視界-世界”的視角智慧之覺——當我們安住於內在的寂靜,同時以這種視角智慧之覺,去觀照世界和各種人事物的時候,就能夠保持一種超越的視角。這即是超級視角其“覺照”的“外觀”訓練。
內觀——觀“心-視角-視界”:
1)仔細觀察內心升起的各種念頭、情緒、感受、情感、思想、觀念等,這些都是呈現在內心的各種現象,構成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2)仔細觀察、反思、反觀、反省內心升起這些現象時,自心所依據的“視角”。
3)嘗試轉變視角,然後看看心中生起的各種現象會有什麼樣的不同。
4)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體悟,心不同,視角不同,視角不同,視界不同。
5)所有視角都是平等的,平等而不等效。平等看待各種視角,同時看清其各自的侷限性。
6)仔細觀察並體會,心是變化的,視角是變化的,視界也是變化的,三者皆沒有不變的本體,本質上皆是無常的,皆無可執著,也無需執著。
在深入領悟視角學法則和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對“心-視角-視界”進行如上所述的觀照,就可以獲得對於“心-視角-視界”的視角智慧之覺——當我們安住於內在的寂靜,同時以這種視角智慧之覺,去觀照內心各種現象的時候,就可以保持一種超越的視角。這即是對超級視角其“覺照”的“內觀”訓練。
自觀——“以心觀心,以視角觀視角,以觀照觀觀照,以覺照觀覺照”:
1)深深地安住在寂靜之中,深入地觀察和體會心之本體與寂靜之間的關係;
2)深深地安住在寂靜之中,深入地觀察和體會心之本體的真相、真性;
3)深深地安住在寂靜之中,深入地觀察和體會視角與心之本體之間的關係;
4)深深地安住在寂靜之中,深入地觀察和體會觀照與視角之間的關係;
5)深深地安住在寂靜之中,深入地觀察和體會覺照與觀照之間的關係;
6)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體悟“超級視角”“超越視角”與覺照、觀照、視角以及心之本體的關係;
7)安住於寂靜之中,以超越視角之覺,觀照一切,覺照一切。
在完成外觀和內觀訓練之後,即可進行自觀訓練,究竟超越的超級視角,即可在此過程中顯露出來——其實它一直都在,只是一直潛藏著而已。現在透過訓練,最終喚醒了它。它醒來了之後,就需要透過對它的訓練,讓它逐漸從弱小慢慢變得強大,直到最終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
6、無我:
超級視角是“無我”的。所謂的“我”,就是各種有侷限的視角。我們常常把某種有侷限性的視角視為“我”並頑固地堅守這個視角。只有徹底打破這種侷限,看破放下“我”之視角,才能實現究竟超越,達到無我——無我,即無限。透過對“我”之空性的深入觀照即可破除“我”之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