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性修行之次第(1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知止而後有定

知止,這裡的[止],有這樣幾個含義。

第一,止住妄念,迴歸正念。所謂的正念,對於大學之道的修行而言,即是時刻銘記,大學之道的修行,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就是說要將自己全部的注意力從外界收回到自己的內心之中,回到對自性本心智慧的追求之上。

其次,[止]還代表著止住私慾,迴歸公心。所謂的私慾,就是個人化的各種慾望;而公心就是一種無我之心,無私之心,無慾之心。這種公心具體的體現仍然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第三,止,還代表著[戒]的意思,也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儒家中倡導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其中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就是一種止,也就是止住惡,迴歸善。善,對於大學之道的修行而言,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第四,止,從明明德的角度,從開發自性本心智慧的角度,那麼這個[止]就代表著止住無明,迴歸智慧,迴歸到我們每個人生命當中本自具足的明德,回到自性本心的智慧之中。

止,即是說一切不符合大學之道的言行,都需要止,都需要戒,然後將自己的身口意集中到自己生命的內在,迴歸到大學之道的修行上來,迴歸到明明德,迴歸到親民。知止而後有定,如果說不知止,那麼我們的心就會跟隨著各種不同的慾望去追逐各種慾望而無法進行大學之道的修行。

只有將我們的心收回來,止住妄念,止住私慾,止住小我,止住惡,止住無明,知止而後有定,定於明明德,定於親民,定於大學之道的修行。

在佛家的《壇經》中,對於定有這樣的說法,於念離念,於相離相,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其實它與知止而後有定是有著內在精神相通之處的。

外離相為禪,外離相其實就是指就是離於各種妄念,離於各種慾望,離於各種概念,離於各種現象,離於各種執著;內不亂為定,內不亂,就是始終將自己的心定於對於自性本心的追求上,定於對明明德的追求之上,定於對親民的追求之上,定於對大學之道的追求之上。

這就是外離相為止,內不亂為定。定,還意味著一個人將他整個生命最重要的方向定下來了,定於大學之道的修行,定於去尋求大道,尋求聖賢之道。也就是說將自己的志願和一生的目標定於大學之道上。這個知止而後有定,這個定同樣含有這樣的含義。另外在實際的修行中,定,它既包括身體的定,就是要靜下來,因為在儒家中同樣有靜坐修行這樣的修身的內容,所以說身體要定,然後心要定,離於對慾望的追逐,而回到自己的內在上來,去開發自己的本心。

然後,定,還包括意要定。心要定,意要定,然後志要定,然後目標要定,然後一生的信仰和追求都要定下來,定於大學之道的修行。

定而後能靜

因為只有當我們的心安定下來了,不再去攀緣外部的世界,不再去追逐各種慾望,然後以追求大道為唯一的方向,這個時候人的整個生命狀態整個身心就能夠靜下來了。所以說這個靜,它不僅是指身體的安靜,也是指心的安靜,這個靜,有離欲也就是離於慾望的含義。當心靜下來的時候,心中沒有任何的慾望,離於貪嗔痴慢疑,離於所有不如法的身口意的行為,這樣的狀態就是靜。

靜,還代表著內心的寧靜。這個寧靜,代表離於散亂,離於昏沉。如果說雖然我們能夠安靜地坐下來,但如果我們的內心妄念紛飛的話,雖然身體坐在那裡,但是心中仍然是散亂的,那麼這就不能稱之為靜。靜,是一種離於散亂的狀態。

定而後能靜的靜,它同時還有一種離於昏沉的潛在的內涵在裡面。如果說你雖然靜下來了,但是昏昏欲睡。那麼這樣的狀態並不是定而後能靜的靜。這個靜,是一種清明的靜,清清楚楚、明明朗朗的靜。

靜,在日常生活中,它還代表著離於攀緣,離於執著,時刻安住在內心的寧靜之中。而這個靜呢,它也是自心的明德本自具足的寧靜。

另外在靜坐觀心的時候,這個靜,它既包括身體的靜,也包括內心的靜,還包括念頭的靜,還包括呼吸的靜。因為心和氣(呼吸),它是相互影響的。當你的心靜下來了之後,你的氣息,你的呼吸就靜下來了。同樣的,當你透過對呼吸的調整,讓呼吸靜下來了,這種狀況下心自然也會跟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