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幾種特殊的觀心視角(2 / 3)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現......一邊唸誦,一邊深入地體會。不管是哪個口訣,總體要求依然是不變的:專注於觀照此“在”而無視其他任何東西。

3)觀照此“中”

老子《道德經》中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也是深藏奧妙的一道門。

“中”在何處?中原人問別人是否滿意的時候,常問“中不中?”如果對方滿意的話,就會回答“中!”別說,這還真是一個尋找“中”的妙法呢!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找到這個“中”,那麼就可以自問自答:“中不中?”“中!”

觀照此“中”,同樣有個要求:專注於觀照此“中”而無視其他任何東西。

可以說,中國文化即是“中”的文化,儒釋道三家雖各有不同,但在“中”的智慧上卻是一體相通的。觀照此“中”,入此“中”門,方是真正的“中國人”。

4)觀照寂靜

觀照寂靜,是筆者經常推薦給朋友的一種觀心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只要你觀照到了內在的寂靜,專注地體會它,就會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寂靜,直到與其完全融為一體。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內在的寂靜,指的不是平靜的心情和感覺,因為心情和感覺是會變化的。寂靜,處在更深的層面,而且它一直在那裡,不會變化。所以對於寂靜的觀照感覺難以契入的時候,需要透過一些方法進行引導,或者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到內在的寂靜。

注意,“在”是一道門,“中”是一道門,“寂靜”也是一道門。它們都是“本體”的某一個面,而不是全部。只不過,寂靜是更深的一道門。

對於觀照寂靜,筆者曾寫了一篇《觀照寂靜自我引導流程》,也根據此文的內容錄製了引導音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與觀照此“在”和觀照此“中”一樣,觀照寂靜同樣要求:專注於觀照內在的寂靜而無視其他任何東西。

5)觀照安祥

臺灣的耕雲先生有一套書,名曰《安祥禪》。最初接觸到這套書是從雪漠老師分享的藏書中讀到的,後來自己又透過網路找齊了“安祥禪”全套作品。對於這套書筆者非常喜歡,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自然而然地進入一種寧靜、清淨、自在、喜悅的“安祥”狀態,所以對這套書印象非常深刻。雪漠老師也曾說,“禪是安祥的愛。”筆者常以此作為個性簽名語,除了因為筆者是一枚雪粉外,亦與耕雲先生倡導的“安祥禪”有關。

在“安祥禪”系列作品中,耕雲先生將“安祥”提高到了禪宗所說的“禪”的境界。

在書中,耕雲先生說,安祥是統一調和的心態,是定慧圓明的心態,是摩訶般若的發露,是禪的生命,是法的現量,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體現,是實際理地,是本地風光,是正受的實證,是真如,是三昧耶,是法界的慧日,是眾生的希望,是最高的生活藝術,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內心的安祥,才是禪者所尋覓、追求、殫精竭慮、瞬有存、息有養、精勤保任的無價奇珍。

有鑑於此,筆者遂將對“安祥”的觀照納入觀心實修訓練的方法。從視角學之觀心訓練方法而言,觀照安祥同樣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觀心訓練的視角,同樣是進入超越之境的一道門。

所謂觀照安祥,即是將心調整到一種“心安吉祥”的狀態,然後持續專注地不斷觀照和深入體悟這種狀態,深深地融入這種狀態,安住於安祥,禪定於安祥,於安祥中覺照安祥。

如果不知道如何找到這種狀態,可以先從觀照寂靜開始,先找到內在的寂靜,然後深深入地融入寂靜,體會寂靜中的安祥。也可以從觀照此“在”或者觀照此“中”契入,然後體會其中本自具足的安祥。體會到之後,就將自己的整個身心都融入這種安祥之中,然後時時覺照,刻刻不離。

筆者曾將觀心要點歸納為十二個字:靜、淨、清、明、安、寧、祥、和、平、常、樸、素,其中就有“安、祥”。這十二個字同樣適用於觀照此“在”,觀照此“中”,觀照寂靜,觀照安祥。

對於安祥禪的實修,耕雲先生說:“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此為觀照安祥之實修妙訣。

禪,即是安祥的愛。觀(視角),即是安祥的覺照。安祥,即是悲智雙運,即是明空雙運,即是樂空雙運,即是自然和諧,即是至善無為。

安祥,本自離苦,本自清淨,本自自在,本自解脫。

禪定在安祥之中,慈悲具足,覺照具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