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幾種特殊的觀心視角
對於心的觀照,除了傳統觀心法、視角觀心法、觀心像法等方法外,其實還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觀心如天空、觀心如朗月、觀心如熒幕等等,其基本原理皆類似於觀心如鏡、觀心如水,所以不再專門闡述。但還有一類方法,與上述方法有著比較明顯的不同,其視角非常獨特而且比較適合當代人,所以在本節就結合視角學的思想闡述一下這一類方法中的幾個典型方法。
首先,我們始終要明白一點,視角不同,“視界-世界”就不同,方法就不同。所以,只要你能找到某種獨特的視角,就可以圍繞該視角構建出獨特的方法。
另外,透過觀照不同的方法,我們還可以發現,每一種視角所體會和體悟的內容,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這意味著什麼呢?
說到這裡,想起了之前讀到的一句話【不可相信你的體悟】。一般就修行而言,我們會常說,不可相信你的六根,因為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各種對境,皆變化無常虛幻不實。所以需要打破幻相體悟真相。然而,【不可相信你的體悟】,“體悟”如果也不可相信,那要相信什麼呢?
藉由對不同觀心方法的觀照,我們就會發現,“體悟”的“視角”不同,“體悟”的“內容”就會不同。哪種體悟是對的呢?以視角學來看,不能用是非對錯來判斷,而只是視角不同罷了。因此透過深入地對比觀照和體悟,就更加明白了視角學的核心法則:一切皆是視角。
一切皆是視角,意味著,最終的“真相”其實是“不可定義的”,是“鮮活的”,是“無限的”,是“究竟超越的”。任何試圖將“真相”固化下來的想法都是一種“妄想”,都是一種對“真相”的不明白——“無明”。
所以接下來分享的方法和體悟的內容,同樣是關於“真相”的“某一個面”,而不是“全部”。藉由這個“面”,我們先掃除所有阻礙此“面”顯露的障礙,讓此“面”露出來。然後我們穿透此“面”,以此“面”為門而進入那不可言說的“超級視角”、“無限之心”。
1)觀照“此【在】”
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方法,名曰觀照“此【在】”。
這個“在”是指什麼呢?注意,這是一個實修訓練方法,這個“在”是指這樣一種“在”——
比如此刻您的朋友透過微信問您:在嗎?一般來說您怎麼回答呢?“在。”
而觀照此“在”,即是將這一瞬間的“在”,變成一道門,進入此“在”,觀照此“在”。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去找這個“在”,那也很簡單,你可以自問自答:在嗎?在!
你可以一遍遍地自問自答,同時仔細體會在回答“在”的這一瞬間裡自己的整體狀態——注意,是完全一體化的整體的狀態——“在”的狀態。
這種觀法有一個要求:專注於觀照此“在”而無視其他任何東西。
筆者第一次聽說這種觀法的時候,當下就明白了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觀心方法。因為結合平時的觀照,只要稍微調整一下視角,立即就明白了此法的“殊勝”之處——其中的妙處真的是難以言說。
而且對於觀修此法的修行者來說,一般而言,過往關於修行的知識瞭解得越少越好,否則很容易用各種各樣的固有知識和觀念去分析和評判此法,那樣的話,就失去了意義。因為真正的意義,只有在老老實實地如法訓練中,才會慢慢地展現出來。
我們常說,大道至簡。觀照此“在”即是一種非常簡潔、簡單卻又十分高明、高超的方法。
對於此方法,筆者在《觀心實修》一書中已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所以這裡不再詳解。而且此方法的精要在於實踐訓練,如何訓練呢?專注於觀照此“在”而無視其他任何東西。
所有的要點都在這句話裡了,如果有什麼不明白的,就多讀讀這句話。如果不知道怎麼找到這個“在”,那就自問自答:在嗎?在。如果不知道怎麼觀照此“在”,那就一遍遍地自問自答,同時專注地體會自己回答“在”時的整體狀態。還有其他問題?那都是需要放下的妄想。想得太多,沒有意義,如法去實踐,去訓練,慢慢的,其中的奧妙自然就明白了。
2)觀照“此【在】”的第二個版本:現在,【在】現......
觀照此“在”,第一個版本的口訣是:在嗎?在。如果能直接以此口訣而契入,當然最好。如果感覺還是模模糊糊的,有點什麼都抓不著的感覺,那麼還有一個口訣可以參考——現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