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讓生命充滿詩意(3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而後可以教國人。了悟了這種究竟平等的智慧之後,這種智慧就能夠顯現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在我們的為人處事之中,在我們的身口意之中,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在我們的工作之中,在我們的一切言行之中。不管對待家人,對待朋友,還是對待上司,還是對待下屬,當我們內心了悟了一切生命本自平等的時候,就可以很好地去處理各種事。而《大學》中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都是這種智慧的運用,都是將道的智慧應用到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層面。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迴歸於大道本源的修行者,其自性本心、自性明德的光明就已經顯發出來了,這時他就會由內而外的具足一種威儀和莊嚴。《大學》之中所說的正心誠意,在這時並不需要特別刻意有為地去達成,而是本身就處在這種正心誠意的狀態。

在前面的內容中,《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誠於內,而形於外”,一個迴歸了大道本源的修行者,一個見到了自性本心的修行者,自性本心本自清明、本自安詳、本自寂靜、本自光明的這種自性明德就會自然地由內而外地顯發出來。這樣的生命威儀具足,自在莊嚴,堪為四方之表率。對於這樣的生命,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東南西北,於一切時一切處,皆能自在安住,不動威儀。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迴歸了大道本源的修行者,這樣的修行者不管在社會中具體承擔哪一種角色,都足可以成為人們效法的榜樣。為人父母,具足其慈,為人子女,具足其孝,為人君,具足其仁,為人臣,具足其敬。角色或許有所不同,而其根本之道皆匯歸於自性本心,皆匯歸於自性明德,皆匯歸於無私無我的赤誠本心,以及從本心所顯發出來的無限鮮活靈動的智慧。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這就是治國先齊其家的道理。

所以,整個大學的修行時時刻刻皆不離其道。什麼是道呢?大學之道的道,在儒家的另外一部經典《中庸》中說,“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天命,就是本自具足的上天所賦予我們的最根本的東西,就叫做性,就是自性本心,也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明明德之性,即是天命。“率性謂之道”,率性,就是要使此自性本心發明出來,顯發出來,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主宰。率性,就是說統帥我們整個生命的是自性本心,以自性本心作為生命的主宰,這種生命的境界,就叫做與道合一,就叫做道。“修道謂之教”,當我們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就需要不斷地修行,不斷地透過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最終達到這樣的境界,達到自性本心成為我們生命主宰的狀態,這就被稱為教。在前面的內容中有“如何教國人”的說法,教,即修道謂之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本自具足,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但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慾望、被自己的自我所障礙和迷惑,所以見不到天命之性,無法讓自性本心成為生命的主宰。我們見不到祂,甚至根本不知道祂的存在。但,即使我們不知道,天地之道也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祂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是我們自心的真性。所以說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可離非道也,我們藉助這句話就可以去體悟,到底什麼是道?可離非道也,能夠離開我們的都不是道,不管是你所擁有的金錢、地位還是名聲,所有的這些都會離開我們,包括由物質所構成的身體,也終將會離開我們。也包括依賴於肉體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感官的工具,同樣會離開我們,能夠離開我們的都不是道,在我們心中所生起的各種思想和各種情感,它同樣會離開我們。會離開我們,就是指這些思想和情感它是生滅的,它是變化的,它是無常的。那麼什麼才是究竟的?一直陪伴著我們,一直與我們同在,究竟不可離的那個東西就是。不管是儒家的修行,還是道家的修行,還是佛家的修行,都是為了發明本心,都是為了讓我們見到本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大學之道同樣如此。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首先就要使性德發明出來。所以說大學之道即是“顧是天之明命”,即是“克明峻德”,即是“正心誠意”,即是“格物致知”......當自性明德顯發出來,當這種生命本有的智慧顯發出來,那種顯發就像《詩經》中所說,“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具有無窮無盡的鮮活的生命力。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不過是這種自性本心智慧的妙用而已。所以,使本心、明德、性德顯發出來、顯明出來、顯現出來,即是所有一切修行的核心,這也是大學之道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這也正是我們學習和體悟《大學》最重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