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四國。其儀不忒,儀,就是一個人的儀容、舉止、威儀。一個人良好的言行風範看起來很有威儀感。特立獨行的、不為大眾所接受的奇怪的言行,則屬於乖僻的言行。“其儀不忒”,就是說我們的言行舉止要規矩、莊重,與人交往時注意尊敬別人,符合社交的禮儀。“正是四國”,四國,即四面八方,四面八方的地域,四面八方的鄉村、城市、國家等;可以成為方圓百里所有人們的做人做事的典範。由於這種典範的作用,從而使整個社會都能夠保持良好的風氣,彼此之間相互敬重,這樣整個社會就會得到很好的治理。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一個修學大學之道的人,不管他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不管是父親還是兒子,兄長還是弟弟,他都可以作為人們行為的表率。足法,就是足以使人們去效法他。“而後民法之也”,這裡出現了一個“民”字,說明前面所說的是指君王,或者是一家之主、一城之主,一邦之主,一國之主。當主導者能夠身體力行的成為家族中的為人處事的典範時,就可以帶動受其影響的所有人都去學習效法他的行為。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所以說治國的道理與在家族中使整個家族和睦的道理是一樣的。
以上是按照常規方式所做的解讀,下面從觀心的角度來體悟一下。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當我們讀著這種非常優美的帶著詩意的句子時,這時,我們的心本自就是離於各種貪嗔痴慢疑之染著的。在這樣的狀態下,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清淨的狀態,非常寧靜的狀態。不僅清淨、寧靜,而且還有一種喜悅在其中,有一種詩意的、超越的、自由的、祥和的喜悅在我們的心裡盪漾著。
在禪宗的公案中就有一些禪宗的修行者,在見到桃花開了,或者在見到菊花開了,在見到某一朵山花開了,或者在聞到花的香氣的當下,就開悟了。所以說桃之夭夭,其葉蓁蓁......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法身。那樣的一種禪意和超越的境界自在其中。而這所有的境界,它不僅是自然的境界,更是我們的心所呈現出的境界。假如一個人的心中充滿了各種痛苦和煩惱,即使桃花開得再茂盛,桃葉再翠綠,在痛苦和煩惱之人的眼中,也見不到花兒的美,也見不到葉子的美,所有自然景色的美在他的眼中都是看不到的。
所以說當桃之夭夭其葉蓁蓁的這種詩意的美,在我們的心中呈現的時候,它其實是心的呈現。我們常說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並且用蓮花來代表那種超越一切永珍的本自清淨的本心,在佛教中就經常用蓮花來代表本自無染的佛性。但其實所有的花都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難道不是這樣嗎?桃花明媚鮮豔,桃葉碧綠繁茂......當這樣的美景在我們的心中映現的時候,大自然盎然的生機就鮮活的展現在我們的心裡。當我們全然地、忘我地去感受著“桃之夭夭其葉蓁蓁”的時候,我們所感受到的不正是大道無比鮮活的生機嗎?所以說道在哪裡?道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將心中的各種私慾,各種與自我有關的糾結和慾望全部放下的時候,將自己融化在大自然裡的時候,道,就在這裡。所以接下來說“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我們本來就是天地之子,本來就是大道之子,現在終於回到了道的家園,與所有的天地之子、大道之子一起其樂融融,和諧,安詳,自在,自由,這本身就是道的體現。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一個回到了大道本源的生命,一個回到了道德家園的生命,就領悟了道的秘密,就體味了道的真味,道的智慧就會在他的生命中絢麗地綻放出來,就像明媚鮮豔的桃花,就像芬芳碧綠的桃林,他就可以將道的智慧,道的芬芳帶給與自己有緣的人。而這種智慧和芬芳並不是刻意有為地要去教化誰,而是於迴歸大道的生命之中,道的智慧和芬芳自然的流溢位來,就像花兒一樣,它並沒有想著要把美麗和芬芳帶給你,但是當這種美麗和芬芳自然地綻放出來的時候,自然就能夠感動你,自然就能夠感化你,自然就能夠感化所有與其有緣的生命。
《詩》雲,宜兄宜弟。當修行者回到了道的家園,就會明白所有的生命皆是大道之子,皆是天地之子,皆是大道的孩子,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平等的兄弟姐妹。這種平等是究竟的平等,是徹底的平等,是一體無分的平等,是相互融合、相互涵融、本自一體的平等。了悟了這種平等,見到了這種平等,以這種平等的態度去處理我們生活中的事,這種平等就成了一種智慧,這種平等的智慧在佛教中也被稱為平等性智。它本身就是道的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就是覺醒的智慧。
宜兄宜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