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讓生命充滿詩意(1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首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大學》中有很多句子會引用《詩經》的內容呢?通常儒家經典給我們的印象是非常嚴肅、規矩甚至有些古板的感覺,但其實在孔子所生活的時代,在孔子的教導以及他本人的言行之中,都是非常倡導“詩意生活”的。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本書,叫做《孔子隨喜》,作者是臺灣作家薛仁明。他從生活化的角度解讀了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孔子。在他的筆下,孔子是非常有詩意的,非常崇尚詩意的生活,是一位很詩意的聖人。孔子不僅是聖人,更是一個有詩意的人。

儒家之所以留給我們一種嚴肅、刻板的感覺,是由於後來的統治者將儒家思想定為了官方主導思想之後,不斷體制化、教條化造成的。這種體制化和教條化使得一個非常鮮活的有詩意的生命,變成了在廟堂裡高高在上的嚴肅、崇高的聖人。但其實在孔子本人生活的時代,孔子以及孔子所倡導的思想並不是這樣子的。孔子非常提倡弟子們讀《詩》,並把《詩》定為“六經”之首(《詩》、《書》、《禮》、《樂》、《易》、《春秋》),由此可見孔子對於《詩經》的重視程度。

孔子為什麼非常提倡弟子們去讀《詩經》呢?《詩》在孔子那裡,有一個精闢的闡述,叫做“思無邪”。也就是說《詩》代表了人們源自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一種超越的境界。這種境界遠離了柴米油鹽,遠離了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達到了一種清明、自在、祥和、向上的非常積極陽光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們讀《詩經》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句子非常優美,它不光是文字優美,而且它有一種韻律。在古代,《詩》其實是唱出來的,是一種民歌。在民間流行的這種詩歌廣為傳唱,被採集詩歌的官員記錄下來,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詩經》。而《詩經》中這些民歌所傳達出來的精神風格,正是孔子希望能夠傳遞給弟子們的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境界。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這樣的精神之中,它並不是一種嚴肅刻板的,而是在內聖外王的境界之中,同時還有一種輕鬆的、愉悅的、超越的、詩意的境界。

這種境界相比道家的出世境界而言,沒有那麼不食人間煙火,它是一種人間的感覺,而不是逍遙於世外。所以我們讀來會感覺到很貼近我們的生活。

比如說這裡面的句子,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段話如果把它翻譯出來,就變成了形而下的一種語言。所以說詩最好是不翻譯,如果把它翻譯成白話,就失去了詩獨有的詩意和韻味。但是因為古代語言跟現代語言之間有很大的差異,現在很多人讀《詩經》已經讀不懂了。《詩經》其實是古代的民歌,就像我們現在唱的流行歌曲一樣。你不會不懂流行歌曲是什麼意思,在那個時代,《詩》就是古代人的流行歌曲。所以對於這段從《詩經》中引用的內容我們可以簡單地翻譯一下以便於理解。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當桃花盛開的時候,桃林非常的茂密青翠,風景非常的優美。這時,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出嫁了,來到了她的婆家。由於這位姑娘賢良淑德,因此全家人都非常的和睦、和美,其樂融融。這就是這段話的意思。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當一個人的內在具足了這種本自賢淑的品格時,這種品格就會自然地流露在她的言行之中,能夠使整個家人都很和睦。以具足了這種品格的人為典範,就可以教化、感化更多的人。國人,就是能夠被其品德風範影響的人。

“《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從《詩經》引用的這些內容,說的其實都是家庭關係。前面說的其實是婆媳關係,這裡說的是兄弟關係。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引用《詩經》的時候是有先後次序的,說明即使在古代那個時候,婆媳關係對於一家人的和睦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把它放到了最前面。然後接下來影響家人和睦的關鍵因素就是兄弟關係,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互謙讓,家庭才能和諧。以和睦和諧的兄弟關係為典範,就可以將這種品格和精神傳向整個社會,使整個社會都崇尚這種相互謙讓、互敬互愛的美德,從而使家庭、家族以及整個國家和社會都非常和諧、太平。

《詩》雲:其儀不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