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一家能夠做到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能夠做到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而如果一個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其中的關係、聯絡、影響就是這樣的緊密。一句話說不好也會壞了大事,一個處在重要位置上的人,他的作用足以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
注意,這裡說的一家、一人,更多是指一國之君以及輔佐君主的大臣。大學之道倡導大人之道、聖賢之道,同時也是內聖外王之道。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其最主要的踐行者就是一國之君,一邦之主。君主們要想安邦定國,就要從自身做起,踐行內聖外王之道,內要明明德,外要親民,所推行各種的政策、制度、規範要能夠體現儒家的道德理念和精神,並且率先從自己做起,帶頭踐行仁愛、禮讓、忠恕等等。正所謂上行下效,老百姓是以君王的言行為風向標的,不僅要看他說什麼,更要看他是如何做的。君主以及王公大臣們在道德行為上對於民眾百姓的這種表率作用,是整個國家社會治亂走向的關鍵。
文中接著舉例說明。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古代的聖人堯帝和舜帝用仁愛來治理天下,老百姓就會效法堯帝和舜帝崇尚仁愛的德行。
“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紂王用殘酷的暴政統治天下,那麼其統治下的老百姓也會受其影響同樣崇尚暴力,社會就會非常的混亂,民不聊生。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如果君主言行不一,說的跟做的完全相反的話,那麼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其號令。如果君王下達的制度、法令連他自己都做不到,那麼就沒有說服力。只作表面文章是無法獲得民心的,無法治理好天下。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有諸己就是自己能夠先做到。比如說君主倡導高尚的德行,那麼君主自己就要先做到身體力行。君主能夠先做到明明德、親民、仁愛、禮讓,臣民就會效法,這樣就比較容易達到君主的要求。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希望百姓不要去做的事,那麼作為君主也要先自律,不要去做。比如君主希望百姓遵紀守法,不要暴戾作亂,那麼君王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法度,律法的施行嚴格而公正,同時對百姓施行仁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社會文明昌盛,那麼自然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如果說君主自己做不到卻要求臣民們做到,那麼他的政令就沒有說服人心的力量,想要達到良好社會治理效果是不可能的。
“故治國在齊其家”,所以說要先從自己做起,修身、齊家,以此為根本,然後才能夠治理好整個國家。
下面從觀心修行的角度看看這些內容對於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發。
“一家仁,一國興仁”,仁,是整個儒家之道的核心。仁者愛人,這裡的[仁]其實有突破二元對立的這樣的一層內涵在裡面。我們從這個字的結構上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但是這個[人]是突破了人我對立實現了自他一體的人。消除了二元對立之後,從無分別的本心之中所發出來的這種慈悲,即是仁。仁者愛人的這種仁愛,是一種無我之愛,其中沒有自我也沒有他人,而是自他一體。也沒有任何的執著,無執、無求。並不是說你付出了愛,然後就執著於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此為無執。無求,只是去奉獻,付出而不求回報。對於這樣的人,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的話,“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對於對自己好的人也善待他,對自己不好的人仍然善待他,對好人善待他,對惡人也善待他,這就是“德善”。德善就是本心之善。本心之善即是仁。而仁的修行是一種無我利他的菩提心。所以在觀心修行中,如果是在靜坐觀心,那麼當你的心沒有任何的執著,自然地處在一種柔和、雌柔、慈悲、祥和的狀態,然後一直安住在這種狀態之中,這就是[仁]。在生活中修行的時候,繼續保持這種狀態,讓這種狀態中的光明和仁愛自然地融入到與他人的相處之中,自然地應用到各種生命情境之中,內心一直安住在這個沒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