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儒家精神(1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於而後嫁者也。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如果自己的家庭、家族、家人都管理不好,想要把國家管理好是不可能的。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追求大學之道、大人之道、聖賢之道的修行者,在修身齊家的階段,就樹立了治理國家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明明德,就是親民,就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對儒家的修行者而言,能把家族、家庭、家人管理好、教育好,那麼就可以用同樣的道理來治國——就像對父母的孝順一樣,以這樣的心來輔佐君主;就像對兄長的尊敬一樣,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上司;就像對子女的慈愛一樣,以同樣的慈愛之心去對待自己的下屬,對待臣民百姓。

《康誥》曰:“如保赤子”。如保赤子,像愛護嬰兒一樣愛護自己的赤子之心、赤誠之心。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以發自內心的至誠,去追求大學之道,追求明明德之道,雖然暫時還達不到目標,但能夠這樣去做,距離目標也就不遠了。

作者同時舉例說明,“未有學養於而後嫁者也”——沒有哪個女人是先學會了撫養孩子、教育孩子,然後再出嫁的。對於儒家的修行者而言,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可以用齊家之道去治國。

下面我們再從觀心修行的角度來體悟一下。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國,代表修行者的整個身心以及全部的生活。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就是我們的“國”。“家”的範圍則對應著修道者自己的身心,即身口意的修行。如果正心誠意、格物致知這些最基礎的方面還沒有修好時,那麼就談不上“治國”的修行。就像很多人只是喜歡進行理論學習,卻缺少對於身口意的覺照訓練,陳舊的習氣、習慣得不到清理、修正,那麼生命的質量和境界就很難實現真正的昇華。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真正的君子,可以憑良好的道德修養而成為眾人效法的典範;真正的修行者,可以時時刻刻覺照自己的身心,不令身心放逸,始終安住在自性本心的“家”中,以智慧應對生活中的一切,從而使自己的整個身心和每一天的生活都符合於大學之道、大人之道。如果是初學者,則應訓練對於自己身口意的觀照,不斷地清除妄念,掃除習氣,爭取早日見到本心。

“孝者所以事君也”。“孝”字的結構為上“老”和下“子”。“孝”,即是“老”“子”相處的智慧。“老”代表母體、本體、本源,即自性本心。“子”,代表由本體而產生的各種心的作用。即,“老”代表本心,“子”代表妄心、意識心、分別心。孝字的結構是“老”在上,“子”在下,代表“子”要尊“老”,以“老”為主。這也正是儒家倫理道德中“孝”的意義。對於觀心修行,則意味著,一定要在本心智慧光明的覺照下,使意識心隨緣生起智慧的妙用。即本心為主,意識心為輔。

一般人的狀態剛好相反,“子”在上,“老”在下,甚至“老”隱而不顯。本性的光明、智慧無法顯現,完全是意識心在分別、妄想,生命的主體性就會在意識心的造作中迷失,把妄心當成了真心。

“孝者,所以事君也”。事,服侍之意。意識心是為真心這個君主服務的。君,代表自性本心。自性本心為君,意識心為臣。意識心能夠臣服於本心,即是孝。就像孩子臣服於父母、大臣臣服於君王一樣。

“悌者,所以事長也”。悌,它的本意是尊重兄長。悌,由一個“心”加一個“第”構成。心代表本心,本心為尊、為兄,意識心為卑、為弟。悌與孝的區別在於,孝是更深入的遵從本心。君臣關係是絕對的從屬關係。而兄弟之間的關係則帶有一種平等性。雖然有一種平等性,但仍然是本心為主,意識心為輔。孝和悌,代表著在不同的修行階段對於本心的認識,以及本心主宰生命的強弱程度。

如果本心做不了主,本心不能成為生命中覺照一切生命情境的智慧光明,而完全是意識心做主,那麼這樣的狀態就既不是悌也不是孝。要想實現本心做主,就需要學習大道的智慧,學習修心的方法,並且進行觀心實踐訓練。觀心訓練,其實就是練習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