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為主,意識心為輔。
在訓練的過程中,特別是前面的階段,並沒有真正地見到本心。我們雖然希望以本心為主,意識心為輔,但這時本心還沒有顯露出來,還屬於一種“如理作意”的階段,這時的狀態就類似於“悌”的狀態。
觀照的觀,是本心的作用。以本心的作用為主,就是觀。觀照念頭但不追隨念頭,觀而不隨,不攀緣、不分別,這即是觀心訓練。經過長期的“悌”的訓練,妄念就會越來越少,清淨的本心就會逐漸地顯露出來。直到在某一天,本心全然地顯露,光明朗照。
當本心的光明赤裸地顯發出來了之後,我們就要訓練自己一直安住在本心之中,時時刻刻讓本心成為我們生命的主人。此後修行的核心就是訓練自己時刻安住在本心之中,本心為君,意識心為臣。這個階段的修行就是“孝”,這才是真正的孝。
“慈者,所以使眾也”。什麼是慈?慈是由茲加心構成。我們常說念茲在茲,茲,就是此,就是當下的意思。慈心其實就是當下之心,當下之心離於一切分別。當你的心在妄想的時候,不是沉湎於過去,就是幻想於未來,就沒有在當下。當你的心完完全全地處在當下的時候,就是慈。這個慈,它並不是一種刻意的、造作出來的仁慈,也不是作意的善心,而是當下清淨的本心。本然即是寧靜的,即是安詳的,即是慈柔的,是淡淡的從本心中自然顯發出來的仁愛的光明。這就是慈。
慈也是當下關懷之心。遇到什麼樣的人和事,都具足當下關懷,即是慈。使眾,眾就代表眾生。所謂的眾生,就是我們內心之中生生不息的念頭,非常的眾多,生生滅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意識心不斷生起,不斷散滅,這就是我們內心的眾生。內心的眾生,在我們見到自己的本心之前,深陷在意識心的妄想、分別和執著之中,深陷於痛苦、煩惱之中,無法解脫。而在見到了本心之後,這個時候本心君臨天下,以本心的慈柔,以當下之心的覺照光明再去看意識心,這時意識心就變成了本心的賢臣、助手。此賢臣、助手在真性明君性德光明的照耀下,隨緣生起各種智慧的妙用。使,就是智慧的靈活應用。眾,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時都變成了本心智慧光明的通道和載體。“慈者,所以使眾也”,也就是說只有見到了本心,我們的心能夠安住在當下,安住在本心自性明德之中,這時才能善巧地應用超越的智慧,使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為本心智慧光明的通道,才能隨緣生起智慧的妙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本心智慧的妙用。
《康誥》曰,如保赤子。如保赤子,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赤子代表自性本心。就是說要像保護嬰兒一樣保護自性本心。剛剛見到本心之後,要非常地小心謹慎。這時本心還比較弱,我們心中的小火苗還非常小,它剛剛點燃,要非常小心翼翼地去保護它,就像保護剛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因為這個嬰兒還沒有自保的能力,所以說需要父母去保護她。第二個層面,如保赤子,這個赤子就是赤子之心的狀態。赤子之心的狀態就是一種無分別的狀態。它是用赤子之心的狀態來比喻本心。如保赤子就是像赤子之心一樣,常常保持在赤子之心之中。當然赤子之心,它僅僅是一種無分別之心,但並不是智慧之心。而自性本心除了像赤子之心一樣無分別之外,還有妙覺的智慧在其中。所以在保持赤子之心的同時,還要保持智慧的觀照。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心誠求之,就是像赤子之心一樣,一片赤誠。赤誠之心,指的是追求大學之道的願心和精進心,一片赤誠,像孩子對待母親一樣,沒有任何的懷疑,完全百分之百的信任。像孩子把自己完全地交給母親一樣,修行者將自己完全地交給大道。在以一片赤誠之心進行修行的時候,雖然這種心還不是究竟的本心,但已經很接近本心了,距離本心已經不遠了,只要一直這樣堅持地修下去,很快就可以見到本心,融入本心,契入到本心之中。
“未有學養於而後嫁者也”,從觀心修行的角度而言,沒有人能先學會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而後再明明德的。一定是先明明德,再安住在本心之中,然後保任自性本心。但是另一方面而言,如果說你對大學之道的修行,不能以一種完全至誠的心去追求的話,也就無法達到明明德,就無法實現明明德。所以說一方面從道理上要能夠很清晰地明白,只有先明明德然後才能見到本心。所謂的明明德,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見到本心,見到自心的真面目。另一方面,在明明德之前的階段,在致力於達到明明德的修行階段,要以赤子之心、赤誠之心致力於明明德的修行,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