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情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就是說要使家庭、家族成為賢善之家,和諧之家,聖賢之家,則需要以修身為本。家,在古代更多的是指一個家族,而不僅僅是指一個小家庭,而是指一個大家族。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當代,家更多的是指小家庭。但不管是小家庭還是大家族,要使家庭成為賢善之家,家庭成員特別是一家之長都需要“修其身”。修身,身主要代表行為,而這個行為就體現在我們的語言、行動、為人處世以及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處理上。
那麼為什麼要修其身?這是因為通常人們受自己的喜好或者厭惡這種情感的影響,而不能夠客觀、公平、公正的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大學》裡這段內容就把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這種偏頗的情況列舉了出來。
比如這裡說,“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闢,就是偏頗不正,就是有偏。不管是偏愛還是偏見,或者是其他的這種不正的行為,都是屬於偏僻的行為,對於自己親近和喜愛的人,我們的心裡就自然的會有所偏愛,這樣在處理事的時候,就會因為這種偏愛而不能公正客觀的處理。“之其所賤惡而闢焉”,對於我們自己不喜歡的人、感到厭惡的人,就會因厭惡而產生諸多的偏見。因為這些偏見的存在,那麼在與這樣的人相處的時候,就不能客觀公正的去看待它,也不能客觀公正的去處理與這樣的人之間的關係。“之其所畏敬而闢焉”,對於自己尊敬、敬畏的人也會有所偏向。“之其所哀矜而闢焉”,對於能博得自己同情和憐憫的人,也會對其有所偏向。“之其所敖情而闢焉”,對於自己看不起的人,覺得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對這樣的人也會存有偏見。所以接下來說“故好而知其惡”,或者是“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好,即喜歡。特別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同時還能夠清楚的看到這個人的缺點和不足,或者說特別厭惡、討厭一個人,同時還能夠清楚的看到他的優點和長處,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天下鮮矣,就是非常稀少的意思。所以說大部分的人都是被自己的好惡所左右,而不能客觀公正地去看待別人的優點和缺點,不能正確地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係。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所以古代就有民間流傳下來的諺語說,人們很難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人們也很難看到自己地裡的莊稼長得過於茁壯健碩。這是因為人們習慣性地偏愛自己的孩子,當對自己的孩子非常偏愛非常喜愛。這個時候當別人說自己的孩子不好的時候,自己本能的就會不能接受,不能客觀的去面對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比如說很多的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出現爭吵打鬧的情況,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會出現護短的行為,對自己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會遮掩,然後會強調對方孩子的過錯而忽視自己孩子言行不當之處。“莫知其苗之碩”,則是說人們因為對於收成的奢望,或者說希望收成越高越好,希望莊稼長得越壯越好,那麼對於自己田地裡的莊稼長得過於茂盛的問題也是看不到的。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所以說,如果對於自己身邊的人,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情感好惡來進行處理,那麼就無法客觀公正的去處理家庭、家族中的事,特別是對於古代的大家族而言,一個大家族甚至有上百人、上千人,這樣的話每個人都憑著自己的好惡,對於自己親近的人特別地袒護,而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就給予不公正的對待,那麼這樣的家族就無法管理好,無法使整個家族和諧相處。每個人都是有優點和缺點,都有長處和不足,對於家族的管理而言,只有客觀公正的看待每一個人,不論親疏,都能夠正確地評價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既能看到其優秀的一面,也能看到其不足的一面,對自己和別人都能夠全面客觀地看待,這樣才能以一顆公正無私的心處理好家庭和家族的事務,從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家庭文化的氛圍。以上是從世俗家庭生活方面進行的解讀。
對於觀心修行而言,家,指的就是身家性命,指的是我們整個身心,所以說修身就是修正自己身口意的行為。而且這種修身是在正心誠意的基礎上進行的,先達到正心誠意,然後再進一步深化到身口意的修行。如果意不誠、心不正,就談不上真正的修身。《大學》所說的修身,即是以大學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