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如何來正心?文中用“其心不得其正”的幾種情況來進行說明,當我們知道了什麼樣的情況屬於“其心不正”,然後在修行中注意避免這樣的情況,其心則正。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人在憤怒的時候,在言語、情緒以及行為上都會有非常大的波動變化,很多的悲劇也都是在激烈的憤怒情緒衝動下造成的。這個時候就屬於“心不得其正”。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被自己憤怒的情緒控制的時候,那麼就失去了修行的正念,就失去了覺照,就失去了對內心的警覺,所以說當憤怒的情緒在心中萌生的時候,就要立即升起警覺,觀照內心的情緒,觀照它的生,觀照它的滅,只是觀照而不去放縱它,不去攀緣它,也不去評判它,這就是一種修行的正念。雖然這種正念不能稱之為真心,但保持這種正念卻是修行的正確方法,保持這種觀照的正念,就能夠在不斷地修行的過程中降伏自己的情緒,降伏自己的妄心,慢慢的提升內心的定力和觀照力,最終見到真心。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人在恐懼害怕的時候,內心是非常不安寧的,這個時候也是不得其正。特別是在恐懼情緒特別強烈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大量的有害的毒素,非常嚴重的時候,甚至可以導致生命的死亡。那麼如何來克服恐懼呢?有信仰的人可以從信仰中獲得力量,有信念的人可以從信念中獲得力量,有智慧的人可以從智慧中獲得力量。比如有信仰的人,你可以在恐懼的時候去觀想信仰的物件,當你去觀想信仰物件的時候,比如說唸佛修行人以阿彌陀佛和西方淨土為信仰為依歸,那麼如果能夠想起唸佛,一邊唸佛一邊觀想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就可以克服恐懼。對於觀心修行者而言,也有一種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在恐懼的情緒生起的時候,你在心中同時要有一個觀照恐懼的旁觀者,要冷靜下來,靜靜的觀照自己的心,同時體會自己內心恐懼的情緒。但是你不要希望能夠將這種恐懼的情緒趕走,既不需要去趕走它,也不需要去強化它,更不要順著恐懼的念頭生起更多的念頭。很多人的恐懼,其實是在自己內心不自覺地不斷地強化這種恐懼的情緒,使這種恐懼越來越嚴重,最後就像一個黑洞一樣,自己掉進去就出不來了。對於觀心修行者來說,因為一直在培養和訓練覺知覺照自己內心的習慣,那麼當內心有恐懼情緒生起的時候,立即就讓自己的觀照、覺照生起力量,一邊觀照情緒,一邊感受情緒,體會情緒。不管這個情緒是憤怒還是恐懼,都是可以靜靜地觀照著它。當你透過這種觀照,深入的去體會恐懼的情緒,體會它在你心中的變化,然後你就會發現,在這種靜靜的觀照中,恐懼會慢慢的消融、消散、消失。恐懼其實就是一種情緒而已,所有的情緒都是無常的,所以最好的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觀照恐懼、穿透恐懼,當你能夠觀照並且穿透它的時候,你就能夠超越它,就能夠消解它,就能夠消除它。另外在觀照恐懼的時候,還有一些很好的方便法門可以消除內心的恐懼。比如說你在感到恐懼的時候,將內心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心輪部位,觀想在自己的心輪部位盛開著一朵潔白的蓮花,這朵蓮花像車輪一樣大,整個蓮花放射著祥和的白色的光芒,放射著白光的蓮花,它所散發出來的光芒,透過自己的整個身心,放射到無窮遠,充滿整個宇宙,我們生命所有的一切都沐浴在蓮花的白光之中,沐浴在蓮花寧靜祥和的白光之中。你還可以繼續深一步的觀想,在白色的蓮花上,化現出寶相莊嚴的觀音菩薩,菩薩手持楊枝淨瓶,口誦六字真言(嗡嘛呢唄咪吽),真言的聲音充滿了自己的身心,並且穿透自己的身心,充滿整個宇宙時空,音聲所到之處,無不光明,無不祥和,無不寧靜,無不安詳。
當然,如果你有自己信仰的物件,也可以觀想自己信仰的物件,如果你有非常信任的老師,非常敬仰的老師,你也可以觀想老師的形象,或者說你覺得自己喜歡哪一位佛陀、哪一位菩薩,那麼你就可以觀想他。如果說你是基督教的信仰者,你還可以觀想耶穌,觀想耶穌的形象,都是可以的。
那麼這裡的秘密是什麼呢?秘密其實就是心轉則境轉,在恐懼的情緒中,恐懼就是我們內心的一個情境,在這種情境中能夠離境而轉心,即可透過轉心而轉境,心轉境則轉。但如果你深陷於情緒之中而不知道去轉心,心就會一直被境所迷,這種情境就成了牢籠,而且你會不斷地不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