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即是永恆。不於常就是得不到永恆,得到的只是一個暫時的、無常的、虛妄的東西。唯命不於常,從觀心修行獲得生命解脫的角度,就是說,如果僅僅圍繞著我們在人世間的生存為核心去追逐各種慾望名利,其實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的,因為生死無常。當我們還不能真實的超越生死,還不能與無生無滅的大道合一的時候,這時我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之中,不管你追求什麼,得到的必然會失去,最終根本把握不住任何東西,死亡會毫不留情的奪走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生命本身。只有與大道合一才能夠真正的超越生死,才能獲得究竟永恆的自由。
那麼如何才能夠融入大道與道合一呢?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善,對於大學之道的修行來說,有兩個核心內容,一個是明明德,一個是親民。明明德,就是明心見性,見到自己生命中那個本自無生無滅、本自超越生死的本性;親民,就是將這種自性本心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整個身心生活中去,自覺覺他,將這兩個方面都做到非常圓滿的境界,就是“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至善就是這裡的善。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這個“善”用佛家語言來說就是智慧和慈悲,明明德即是智慧清明,親民即是慈悲。而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它們是圓融一體的,將這兩個方面作為自己生命的終極目標,作為作為自己修行最重要的核心目標,以此來指導自己的生活,指導自己的修行,永遠走在追求解脫追求自由的與道合一的正道,這即是善,合於道即是善。反之,背離了這樣的方向,背離了這樣的軌道,背離了這樣的原則的一切言行和思想,都是不善,不善則失之,那麼就會在生死中輪轉,在苦海中沉浮,唯命不於常。
這個善,從更深的角度來說,它已經超越了善惡二元對立的善,而是指我們生命的本體,它指的是自性本心、本源清淨心、我們本有的佛性。善,就是這個本自能覺同時覺而本空之的自性本心。此自性本心,本自自在,本自圓滿,本自自由,本自永恆,無生無滅,不去不來。這個才是我們生命中真正的善。從這樣的角度而言,什麼是至善呢?至善就是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夠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時刻都不離開它,或者說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與自性本心已經無二無別,已經圓融一體,我們的生命就是自性本心的化現,我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合於自性本心的智慧和精神,那麼我們的生命就自然地合於大道,這即是至善。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楚書中說,楚國沒有什麼寶貝,如果說有寶貝,則只有至善的聖賢之道才是真正的珍寶。這個善,跟之前所說的善是一樣的意義,只不過作者應用了更多《尚書》中的話來進行引證和旁證而已。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亡人,就是流浪在外沒有家的人。什麼是沒有家的人?就是迷失了自性本心、找不到自性本心、見不到自性本心,甚至根本不知道自性本心的人。他在迷妄中流浪,在苦海里輪轉,這樣的人,就是亡人,也就是迷惑的眾生。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為什麼說對於眾生來說沒有什麼寶,仁親以為寶呢?因為“仁親”就是大學之道,就是明明德和親民,只有走明明德之道和親民之道,才能破迷轉悟,才能從無明的迷惑中走出來,才能夠見到自性本心,才能夠出離迷妄、出離輪迴。所以說對於見不到自性本心的人而言,首先要學習關於自性本心的智慧。學習自性本心的智慧,對於中國人而言,其實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儒釋道三家雖然有各自不同的教義、教法,但其實其核心都是心性學,都是自性本心之學,不管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還是佛家的佛,最終所要讓我們了悟的都是每個人生命中本自具足的那個本自超越生死的自性本心。當一個人從無明迷惑的狀態到找到了回家的方向,找到了回家的路,然後認準這個方向一直精進的修行,那麼他最終就會來到生命當下一直皆在的那個家、那個本源,這個時候他就不再是亡人了,而是一個明白了生命真相的人,一個與道合一的人,也就是大人。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一介,就是一個的意思,但同時這個介還含有耿介、正直的意思。斷斷,就是專誠守一、精誠專一之意。專一於什麼呢?專一於大道,專一於大學之道,表示追求大道的意志、追求大道的願心始終不變。另外斷斷還表示一種決斷、一種決心,就是牢固地樹立起自己此生的志向,決定不變,即是斷斷兮。無他技,就是沒有其他的技能和長處。也就是說,如果有這樣一個人,非常的耿介、正直,專一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