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護念本心(1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康誥曰:唯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康誥曰:唯命不於常。康誥中說,人的天命並不是始終如一的。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能夠與道合一,從自性本心的角度去行一切利眾之善就會符合天命,就能夠得到天命。而與道相悖,那麼就會失去天命。

所謂的天命,既是指自性本心,同時也是指人在世間的命運,包括人的壽命、福報等等。因為人的生命是內外一體的,當人的行為與大道相背離的時候,則為不善,不善則失之。所以人的天命並不是恆常的,“唯命不於常”,它取決於每個人的心。你的心處在什麼樣的境界,那麼你就會形成什麼樣的命運。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楚書中說,在楚國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寶物,如果說有的話,只是以善作為寶。注意,善就是“君子先慎乎德”這個德的具體體現,落實到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行為之中,就是善。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舅犯是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文公的舅舅,也是他的大臣,在歷史上被稱為舅犯。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亡人就是流亡的人,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仁親以為寶,只是將仁愛親民這種修行當作至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秦誓就是秦穆公時候的誓令之詞。秦誓中說,如果有這樣的一位大臣,忠誠老實,對國家忠心耿耿,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或優點,但是他心胸寬廣,其心休休焉,休休是寬容的意思,其如有容焉。古人說,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就是這個有容,宰相肚裡能撐船,大人有大量,所謂大人就是他有著超越一般人的胸懷和度量。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技代表本領、長處、優點。當看到才華出眾的人,若己有之,就像他自己擁有這種才華一樣,非常隨喜,感到敬佩。

人之彥聖,其心好之。彥聖的彥,指有才能、有德行。聖,即聖賢。當見到德才兼備、品德高尚的聖賢之人,其心好之。好,就是喜好,願意像這樣的人學習,願意接近這樣的人,就是其心好之。

不啻若其自口出,實能容之,不僅僅在口頭上是這樣說的,他在心裡面也是這樣想的,他在心裡面是真的佩服這樣的人,能夠接納這樣的人,並且願意向其學習。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因為秦誓是秦穆公的誓令,作為一國之君,如果能得到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大臣——前面說若有“一介臣”,一介臣子,能夠得到這樣的人來輔佐自己的話,就能夠保我子孫黎民,就能夠使秦國的百姓黎民以及君王的子孫後代得到保護,這個保護是來自於深厚德行的蔭庇;尚亦有利哉,這是多麼有大利益的事啊!

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這是說另外一種人,如果一個人看到別人本領高強才華出眾,就心生嫉妒和厭惡,媢,是嫉妒的意思,媢嫉以惡之,就是從心裡感到深深的嫉妒、厭惡,不能容忍他人比自己強。

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對於品德高尚的聖賢之士,想方設法地進行壓制和排擠,與其對著幹,製造各種障礙,使其沒有機會展示才能,心裡實在容不下這些比自己優秀的人。

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如果這樣的人做了大臣,不僅不能保護黎民百姓和子孫後代,而且會使國家社稷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

這段話從整體上來看,“君子先慎乎德”,這個德的具體體現,為善,為仁親,為有容。就是說以善為德,以仁親為德,以容為德。在之前的分享中說過,孔子之道,忠恕而已。“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這裡的斷斷兮,有意志堅決之意,代表專一、守誠、忠誠不二、忠心不二的意思。這段話已經把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包括仁的思想、忠的思想、恕的思想全部涵括在內了。

以上是從通常的角度進行的解讀,下面從觀心修行的角度進行一下解讀。

康誥曰:唯命不於常。惟就是隻有。命,對觀心修行者,是指身家性命。唯命不於常,就是說僅僅注重我們在人世間的生命不是長久之計,生命是無常的。常即是道,與道合一即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