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道。第二段內容說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了儒家的恕道。仁和恕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恕就是寬恕別人,別人對你不好你要寬恕他,同時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其他人,這才是真正的寬恕,才是真正對仁和恕的踐行。
下面從觀心修行角度進行一下解讀。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平天下,代表至高至善的修行境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平天下,代表明明德和親民都達到了至善的境界,即內聖外王的至善境界。如果用佛家的語言來說,就是獲得了最究竟、最徹底的大自由、大自在、大解脫的生命境界。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其核心在於“治國”。
治國,就是使自己身心生命的所有方面都達到一種無為而治、自然而治的境界。治國的“治”,既有一種治理的含義,同時更重要的是指達到了一種“天下大治”的境界。一方面它代表了方法,另一方面代表了目的,而這個“在治其國“”則已經把方法和目的同時涵蓋了。透過修行使自己的身心達到無為而治、自然而治的境界,這時的治即代表一種和諧、和平、祥和的狀態,代表一種互利互益、共生共贏的這樣一種狀態,天人合一的狀態。
“上老老而民興孝”,“上”代表心靈的君主,心靈的君主就是我們的自性本心,自性本心以無分別的大愛之心、慈悲之心,善待所有與我們有緣的生命,無私地利益所有與我們有緣的生命,這種善待和利益包括了世間利益,也包括了出世間的利益,同時具足,沒有分別。
在《道德經》中對於這種精神有這樣一段非常貼切的闡述,“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因為所有的生命皆是同一本性、同一佛性、同一覺性、同一空性、同一道性,所以修行者就應該像《金剛經》中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自性本心的狀態,就是自心明德顯發出來的狀態,體現在明明德和親民的修行中,就是一種在一切相中而又不被一切相所染的狀態,在一切緣分中又不執著於一切緣分,同時又能夠以緣分為契機進行親民的修行,進行自覺覺他的修行,進行無私無我利眾的修行。
“上老老而民興孝”,可以從兩個層面去解讀。一個層面代表了世間法。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已經見到了自性本心的修行者,了悟了一切生命本自平等,所有的生命其本性皆是佛,皆是如來,明白了這個真相的修行者,在進行利眾修行、親民修行的時候,他需要同時做到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不違背世間法,隨順眾生的心願,隨順眾生的需要,給予世間法上的幫助。就像人們對待自己家中的老人一樣去對待所有的老人。這是在世間法的角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層面,出世間法的層面。所謂出世間法是指,由於自己已經見到了我們每一個生命它的本性皆是自由,皆是自在,皆是解脫,但是不明白這個真相,沒有見到這個生命真相的人,卻活在各種痛苦的幻相之中。比如說老年人會被衰老和病苦所折磨等等。如何才能脫離這種生老病死的苦海呢?只有生命覺醒的智慧,只有自性本心的智慧,只有大學之道、聖賢之道的智慧,只有大道的智慧,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說了悟了自性本心的生命有一個天然的職責和使命,就是將這樣的智慧帶給與自己有緣的人。從這樣的角度去體悟這句話“上老老而民興孝”,就有了新的意義在其中。就是將天下所有的老年人都當做自己的父母一樣,當做自己家的老人一樣,去體會他們的生命疾苦,致力於幫助他們領悟生命覺醒的智慧。如果說我們經常這樣發心發願,並且將這種心願體現在我們的言行之中,努力地去踐行它。如果所有大學之道的修行者都這樣去踐行的話,那麼真正的孝道就會在我們的生命中興起,就會在家庭中興起,就會在社會中興起,就會在國家中興起,就會在黎民百姓中興起,這才是真正的孝。讓我們的父母以及天下的父母從生死輪迴的苦海中、從幻相的苦海中脫離出來,達到生命的覺醒,獲得永恆的自由,這是究竟的孝。
同樣的,“上長長而民興悌”,對於長輩,一方面應遵循世間法的規則,尊重他們,尊敬他們,另一方面可以在自己安住於自性本心的基礎上,在與這些長輩交往的過程中隨順他們的心願,滿足他們的需求,並將關於生命覺醒的智慧,轉化為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然後傳遞他們,在他們的心裡種上一顆生命覺醒和解脫的種子。如果我們能夠經常這樣去以自己的實際言行去踐行無私利他、自覺覺他之道的話,那麼孝悌之道就可以成為生命覺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