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絜矩之道(1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天下,對儒家而言,指的是整個人類生命所及的一切。對於君王來說,就是他所治理的整個國家,整個天下,王權所及的一切地方。對於修行者而言,我們生命的所有時空、身心內外的一切情境,即是天下。平,有兩個意思,其中一個意思是指平等。在見到了自性明德之後,就能夠明白天下一切永珍皆不出於心性,而所有的生命其心性皆為道性,道性本自平等。因為在本性上是平等的,所以說天下一切生命皆是平等的。平的第二個意思是和平、和諧,使整個身心生命以及所處的一切情境都達到無為、自然而治的狀態,就是天下太平的狀態。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平天下的道理、方法就蘊含在對自己國家的治理之中。而對於修身者而言,治理國家,就是指自己的身國,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治理好,把自己的生活治理好,將這種道理應用到各個領域,那麼就能夠達到天下自治、天下自平的效果。

在儒家的教導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是儒者的安身立命之處,其內聖外王之道,皆透過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這些方面來體現,它就是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脫離生活另外去追求一個什麼樣的大道。

“上老老而民興孝”,這裡講的是治國、平天下,所以“上”是指君王、君主、一國之主。如果一國之君主能夠尊重天下的老人,那麼在民間老百姓就會上行下效,上面是怎麼做的下面就會效仿上面的實際做法。所以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一國之君尊敬老人,那麼在民間百姓就自然地會興起孝道。

在古代漢語中,同一個字,有的時候會有不同的含義。比如說上老老,前一個老是尊敬之意。第二個老代表老年人。將天下的老人視為自己家的老人一樣去尊敬、尊重他,就叫上老老。

“上長長而民興悌”,長,就是比自己年長的人。上長長而民興悌,君王能夠尊重比自己年長的人,那麼悌之道就會在民間,在百姓之間自然地興起。孝悌之道的“悌”,代表弟弟對兄長的一種尊重。這也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

“上恤孤而民不倍”,孤,是指孤兒,在古代主要是指沒有父親的孩子。當一個孩子失去了父親,當一個家庭失去了男人,整個家庭就沒有了頂樑柱,就叫做孤兒寡母。當一國的君主能夠體恤天下的孤兒,在民間就都會形成一種憐憫同情和幫助鰥寡孤獨的道德風氣。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矩之道,絜就是準繩、準則。矩就是規矩。絜矩,代表為人處事的一種道德規範和標準。就是說作為君子,作為踐行大學之道的人,作為一國之君,一國之主,要在自己的內心以及言行之中有著清晰的準則——關於儒家之道的準則。

上面這段話非常貼近人們的家庭生活,每個家庭都有老人,都有長輩,都有孩子。作為一國之主,一國之君,如何去對待天下的老人,如何對待天下的長者,如何對待天下的孩子,這樣的一種行為規範就會影響到民間,老百姓自然的會學習效法君主的行為。

接下來的一段則是從更廣泛的社會人際關係的角度來進行闡述。同時前面一段更多的是從正面的角度去進行論述,然後下面這一段則是從反面的角度來進行闡述。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如果一個人對於處在自己上位的人,比如自己的上司、領導,如果討厭他們對自己的某種做法,那麼就不要用這種做法對待比自己位置低的人,比如自己的下屬或者晚輩等,也包括在彼此的關係之中處在弱勢地位的人。

“所惡於下毋以事上”,如果對於比自己位置低的人,不喜歡其某種言行,那麼就不要用這樣的言行去對待自己的上司和長輩。

之後的每一句話基本上都是類似的意思,“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如果前面的人對我們有一種自己不喜歡的言行,那麼就不要用這樣的言行去對待我們之後遇到的人等等,這段話從上下、前後、左右這幾個角度就已經把與我們的生命和社會關係有關的所有的一起全部代表了。

“此之謂絜矩之道”。這兩段話其實用兩句儒家常說的名言來代表是非常貼切的。第一段內容說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儒家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