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上的貴族家庭在喪祭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冰塊儲存亡人的屍身,所以伐冰之家就是指卿大夫之家。卿大夫比士大夫要高一個等級,大多擔任重要官職,這種家庭就不會再去養牛養羊了。
百乘之家,不蓄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擁有一百輛車乘的諸侯之家,不應該收養那些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養著這些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養著有偷盜毛病的家臣。古代的諸侯會眷養很多的的門客,也被稱為家臣。這些門客各有各的才能,各有各的門道,既有那些品德非常正直的君子,也有各種品德不夠端正的人,就像戰國時齊國孟嘗君門下的雞鳴狗盜之類的人。所以諸侯之家有各種各樣三教九流的門客家臣。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收留[聚斂之臣]。聚斂和偷盜有什麼區別呢?聚斂損害的是道義,因為他並不缺乏金錢、財富,甚至已經擁有了很多,但卻貪心不足,利用手中的權力去搜刮百姓,這樣的行為已經嚴重地損害了儒家的道義。而偷盜東西的人,一般都是因為貧窮,因為要養活自己和家人,為了活命而不得不偷盜偷東西,雖然這樣的行為同樣有損道義,但有情可原。這兩種行為存在本質的差別,因為貪心不足而橫徵暴斂不可原諒,為了活命而偷竊財物可以酌情諒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一個國家不應該以物質財富為終極追求,而應以仁義之道為終極追求。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如果一個人做了國家的君主,掌管了國家的大權,卻一心想著怎麼去聚斂物質財富,其身邊必然有小人在鼓惑和誘導。如果君主的身邊都是賢德之人,就一定不會讓君主這樣做。
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這個君主如果缺乏反省和警覺的話,不僅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看不清信賴和重用小人給國家帶來的傷害,那麼就會認同小人的看法,不以為惡,反以為善,並對這些小人委以重任,那麼就會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很大的災難,禍害無窮。
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這個時候,即使在他的輔臣之中有一些仁德賢能之人,但是也已經很難改變什麼了。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透過上面所舉的反面的例子更進一步地說明了,一個國家要想實現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整個社會政治清明天下大治,就一定不能以物慾的滿足為追求,而必須以仁義之道的昌明繁榮作為最終的追求。
《大學》最後這一段的內容,僅從文字上看,我們或許感覺到跟之前的內容有一個較大的差異,就是說這段內容看起來似乎與[明明德]的修行、[親民]的修行好像不是那麼直接相關,但其實它是從最貼近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說明,如何將大學之道、聖賢之道、仁義之道的修行貫徹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大學之道,不僅僅是一種思想、理念,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一門學問,它還是一種深入人們現實生活的文化和精神,其最鮮活的體現,就是使大學之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當一個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時,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下,他一直秉持的那種態度、那種精神,這種態度和精神已經成了他自然而然的反應,成了他最真實的寫照——他已經活成了那種境界。
所以最好的大學之道、儒家之道的修行,最好的明明德、親民的修行,最終要把它落實到現實生活中,落實到我們時時刻刻的言行之中。而在現實生活中,最真實、最直接、最常見的方面,就是在面對以金錢為代表的物質財富時是什麼樣的態度。特別是在這個商業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中,人們對物質財富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內心所真正秉持的原則,他真正守住的到底是世俗的利益還是大學之道的精神,在面對金錢、權利、地位、名譽等各種利益衝突的時候就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了。所以這段話所蘊含的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且特別貼合這個時代,如果我們想做一個真正的信仰者,真正的大學之道的踐行者,就需要在面對各種利益衝突時時刻不忘以大學之道的精神為標杆去指導自己的行為和選擇。
然後下面我們再從觀心修行的角度來看一看這段話對於觀心修行有什麼樣的啟發。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財,對於觀心修行而言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富呢?真正的財富就是我們生命中本有的智慧,也就是自性本心的智慧。那麼如何讓我們生命中本有的這種自性本心的智慧能夠生生不息一直非常地充足呢?
生之者眾,就是說你要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的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