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智慧妙用(1 / 5)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二十三、智慧妙用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今天分享的這段內容是《大學》的最後一段,這段內容非常貼合生活,講的都是在生活中的修身之道,也就是如何將明明德和親民的修行,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體現了大學之道在生活中的智慧妙用。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對於財富的獲取和積累,也有其需要遵循的正確的途徑、方法、規律和準則,即多生產、少消費、開源要精進努力,使用要節儉,這樣的話,財富就會經常的充足。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仁德之人仗義疏財,更加註重自身德行的修養,因為德行才是真正的財富。而不仁之人不惜以健康、品行、自由甚至生命為代價,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

這段內容對於修行和日常生活都有著非常深刻的指導意義。對於大學之道的修行者,不管處在什麼樣的修行階段,或者在社會中處在什麼樣的位置、用於什麼樣的領域等等,都可以運用到這段話所蘊含的智慧。

仁者以財發身而不仁者以身發財,仁,其實是指一種生命的智慧,這種智慧不僅體現為外在各種關係處理中的仁慈、慈悲之心,同時還是指對自身的生命能否做到一種真正的仁——仁慈而智慧地對待自己的生命,即注重自己的品德的修養和人格的不斷完善。如果對待自己都[不仁],那麼就會以自己的生命健康、自由、人格等為代價去聚斂財富。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沒有在上位的人非常仁慈、仁愛,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忠不義的。對於儒家的修行,始終要落實到社會現實生活中,落實到國家和社會的治理中。而在國家和社會的治理中,居於主要地位的是掌握整個國家政治權力的君主和大臣,那麼,對於君主而言必須要有仁德,然後下面的臣屬和百姓才能夠發自內心地盡忠盡義。這裡面的道理,不僅可以應用到國家和社會的治理中,也可以應用到家庭以及所有的人類組織中,比如公司等等,也是非常適合。比如作為公司的老闆以及高層管理者,能夠以仁德之心對待員工和客戶,充分站在員工和客戶的角度考慮員工和客戶的利益,那麼作為公司的員工就能夠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事情,作為客戶就會認可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成為忠誠客戶,這樣的話就能夠使這個公司充滿活力,充滿朝氣,從而可以獲得長遠的發展空間。

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一個人如果能夠將忠義作為對自己品德的要求,那麼他做事就一定不會半途而廢,一定會盡職盡責努力將事情做到最好。

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府庫就是國庫,國庫裡所有的金錢財物都是屬於這個國家的君主所能夠支配的。這裡的府庫財,不僅僅代表物質上的財富,同時也象徵著儒家修行者品德修行上獲得的財富,這種德性上的財富才是真正的財富。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孟獻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外交家,是亞聖孟子的先祖。孟獻子說,蓄養馬匹車乘計程車大夫之家,不認識或見不到雞和豬,因為到了這個地位就不會去畜養這類家禽家畜了。

這裡是用世俗生活中處於不同等級地位的人的生活場景的差異來比喻人在品德修行上關注重點的不同。比如士大夫之家已經屬於[仕],也就是在官府任職的人,這樣的家庭注重是官場的禮儀和規矩,所以出行需要乘馬車,家裡就需要養馬,而養雞養豬的家庭一般都是平民百姓的家庭。所以不同地位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平時關注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他不需要去注重很多官場的禮儀,只需要照顧好自己小家庭的生活就可以了,他透過種田,透過養雞養豬去解決自己家庭的經濟問題就已經足夠了,但是對於士大夫之家,就需要講究官場禮儀、文化修養、社會名譽等等。比如在孔子的時代,他有一個習慣,如果沒有車可乘,孔子就不出門,他說,如果沒有車坐那怎麼能算得上是一個士大夫呢?接下來說的幾個比喻皆是類似的意思。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古代唯有卿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