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超級視角
關於超級視角,在《視角學本體論》中已經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這裡,我們換個視角來了解一下關於超級視角的更多內容。
在傳統文化中,對於生命實現超越後的智慧境界,不同的文化體系皆有其不同的表述。比如儒家之‘仁’、道家之“道”、佛家之“禪”等。這些概念屬於哪種文化一看可知,且相互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與西方文化之間就更加難以融通。
所以視角學在汲取東方文化核心智慧與精神的同時,將承載其智慧和精神的載體進行了徹底的更換,這個載體有個全新的名字——超級視角。
超級視角,首先是一種視角。而視角,即是一種看待事物的角度。超越的智慧,不管其具體叫什麼名稱,其智慧的境界如何,本質上而言,皆是一種智慧的視角,是一種獨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而且越是高超的智慧,其視角的獨特性就越加明顯。一般普通大眾之所以難以理解和掌握這種智慧,就在於這種獨特的視角與人們常用的視角之間,差別實在太大,乃至於甚至完全相反。
從視角的角度,這一點即可被透視得清清楚楚。而何以會有如此巨大的不同,其秘密就在於視角本身。視角最基本的特點即為,視角不同,所見即不同。視角差異巨大,所見必然差異巨大。
所以,以視角為鏡,可以深入透徹地照見各種思想、觀念以及智慧產生的本源——視角。在此過程中,透過對各種視角的觀照,就會逐漸領悟到全新的視角——一種能夠照見各種視角之異同、能夠含攝各種視角並超越各種視角的新視角。這甚至是以視角為切入點進行觀照和領悟的必然結果。基於這一點,視角學於是有了最普遍的意義和價值——既尊重各種不同的視角,同時又能汲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並在更高的視野上超越之!
基於視角學的特點與精神,在視角學的視野裡是沒有“敵人”的,只有“朋友”和“老師”。以視角學觀照任何一種思想,其同者即為“朋友”,其不同者即為“老師”。因為這種不同將引導和啟發我們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而我們也不必認同其觀點,只需要以其視角而理解之。我們可以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與自己原有的視角進行結合、融合、創新,從而形成更高的視角,既超越了對方,也超越了原來的自己。如果所有的人類都秉承這種方法進行交流、相處,那麼戰爭、犯罪、破壞環境等問題就會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人類社會就會從善美走向更大的善美,從和平走向更大的和平,從和諧走向更高的和諧。這樣的人間,難道不是最美的生命宇宙嗎?
所以,視角以及超級視角,看似僅僅是一種工具性的方法,但同時也是全新的哲學思想。
這種思想對哲學三問做出了最具視角特色的回答:
我是誰?我是視角。
我從哪裡來?我從超級視角中來。
我向哪裡去?我向超級視角而去。
在視角學的視野裡,一切即是視角。生命、世界和宇宙皆不例外。
視角學視野裡的生命宇宙,即是以視角為核心的生命視角巨系統。超級視角,即是生命宇宙的終極本體,也是視角學學習和訓練所要達到的目標。
視角學的學習,與傳統的學習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是【為學】與【為道】的高度合一。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與為道,看似相互矛盾,但在視角學中卻有著內在的圓融性。為學,學的是各種不同的視角,為道,則要放下一切牽絆,只為在生命的內在去發現和開啟超越的視角。學,代表的是視角的妙用,道,代表的是視角的本體。妙用無窮無盡,所以學無止境。本體別無他家,所以抱一守中。在為學中為道,在為道中為學,道為學之本,學為道之用。無本,學無所歸,無用,道成枯寂。以體起用,攝用歸體,為學為道,不離視角,體用一如,學成道亦成,道成學亦成,是為道學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