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
在生命宇宙觀,【心】屬於構成生命宇宙的五種基本範疇之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心和心性一直都是儒釋道文化共同的核心。
在視角學中,【心】不再作為核心範疇,而是將視角作為核心範疇,並將使【心】同樣視為一種視角。這種變化其背後的邏輯究竟是怎樣的?是否合理?下面即對此進行說明。
將【視角】作為核心範疇,並將【心】視為一種【視角】,即【心視角】,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1、在視角學以及視角學的生命宇宙觀中,【視角】之所以能夠成為比【心】更重要的核心範疇,是基於【視角】的以下特性:
1)視角是生命的核心本體。
視角是生命永遠無法脫離的存在,生命無法離開心而存在,同樣也無法離開視角而存在。視角的具體作用可以隱匿而不顯,比如感知、認知、覺知,但視角之本體卻並未消失,不會變成徹底的虛無,只要有觸發視角作用的機緣,視角的感知、認知、覺知作用即立刻隨緣顯發。這是生命之根本,如果沒有視角之本體,也就不可能發生感知、認知、覺知的作用,也就無所謂生命和生命的存在。
2)視角是心的核心內涵。
生命之所以離不開心,也離不開視角,乃是因為視角與心並非是不同的本體,而是本自一體。甚至可以說,心與視角是同生命本體的兩個不同的名字。心,強調的是主體性,視角,強調的則是這個主體性之中的最核心的“智慧之眼”。只是,此“智慧之眼”被映現在自己視角下的各種現象迷惑而看不到自己的超越性時,生命即會在一種妄心造作的夢境中沉淪、流轉,只有當此“智慧之眼”恢復了本有的清明,不再被“視界”迷惑時,心才會從幻境中解脫出來,生命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3)視角是達成生命究竟超越的核心路徑。
視角學,其研究核心即是生命覺醒的智慧,所謂生命覺醒,就是生命主體性之中最核心的智慧之眼的自覺、自明。尚未覺醒的生命,此“智慧之眼”雖然本自具足,但一直在沉睡,或者說進入了一種類似於夢境的幻境之中。這時的視角就是普通的視角。視角學,即是以普通的視角為切入點,透過對視角的觀照,不斷掃除矇蔽智慧的迷惑之塵。以視角觀照視角,是一種強有力地掃除迷惑喚醒智慧的方法。當透過對自己視角的觀照不斷地超越和提升自己的視角,智慧的光明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地開啟。這既是向生命本體智慧迴歸的過程,也是不斷超越自我掃除迷惑達到覺醒的過程。當掃除了所有的迷惑,本心的光明赤裸呈現,生命本有的智慧之眼也恢復了它本有的清明。這時就會發現,本心和究竟超越的視角,同樣是同一生命智慧本體的不同名字而已。而超越的視角——在視角學中稱之為超級視角,同樣也是一種視角,而且是最究竟的智慧視角。這樣一條生命自我提升、自我昇華、自我超越之路,正是以視角為核心,以不斷地觀照和超越自己的視角而實現的。
基於以上三點,在視角學中,【視角】比【心】更重要,更值得深入研究。
2、用【視角】取代【心】作為核心範疇,還在於,與【心】相比,【視角】具有巨大的便利性。
1)【心】總是那麼難以把握,而【視角】卻具有了很大的客觀性。視角一詞最原始的含義——看待事物的角度,一直伴隨著生命視角提升、昇華、超越的各個階段。這一點看似簡單至極乃至微不足道,但卻正是這一點賦予了視角巨大的便利性。所有對視角的討論,都不會視為對生命主體本身的否定——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視角一詞的原始含義,使得我們總是將視角看成一個人所使用的“工具”,這使得改變視角、提升視角、昇華視角成為改變生命、提升生命、昇華生命最有效的方法。因為,視角是可把握的,可觀照的,可分析的,可鑑察的。當我們說,要改變【心】的時候,會感覺難以下手,當我們說,要改變視角的時候,目標一下子就清晰起來。
2)視角的便利性還在於,對【視角】的討論,不會變成對生命主體的否定。當我們說一個人的心如何時,相當於對一個人整體性的評價,如果這種評價帶有否定性,就相當於在整體上否定了一個人。而當我們說一個人的視角如何時,看上去就變成了某種區域性性的評價,不涉及生命的整體。而且不同的視角皆具有其客觀存在的合理性,引導一個人轉變視角也不是對這個人本身的否定。這使得視角成為非常便利的工具,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生命的改變,同時將可能造成的抗拒性阻力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