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有的視角悉皆平等,但並不等效。這是視角法則中的第七條法則。雖然並不是非常靠前,但並不代表它不重要。它非常重要。
首先我們來看前半句:所有的視角悉皆平等。這意味著不論什麼樣的視角,也不論此視角將帶來何種視界以及由此導致何種後果,其視角本身與其他視角之間依然是平等的。
即使有的視角會帶給你無盡的痛苦,有的視角會帶給你無盡的快樂,它們依然平等。
這種平等性究竟來自於何處?如果僅憑視角帶來的結果進行判斷,很難明白其根本平等的性質。所以,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進行考察。
注意,不要被視角下的“視界-世界”所迷惑,而應把關注的重點放到“視角”本身。
當我們仔細地觀察“視角”本身,就會發現,雖然可以說視角存在,但也可以說它並非“真實”地存在。
特別是,當我們仔細考察是否存在一個永遠獨立不變的視角時,就會發現,這樣的視角根本無法找到。
一切皆是視角,同時也不存在一個永遠獨立不變的視角,連心也不例外。所有的視角,都只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立和存在。當條件變化,視角就會發生變化。而且,從本質上講,視角只會變化,不會消滅。
視角的產生和消解,其實正是視角變化的表徵,新的視角產生,舊的視角消解。但新舊視角之間是沒有縫隙的,它們並不是相互獨立的,甚至可以說它們就是同一個本體——“視角-心”。
視角,其實是心的“眼睛”。心的變化會帶動視角的變化,視角的變化也會帶動心的變化。心與視角既同為一體,又相互影響。看似為二,其實為一。看似為一,又表現為二。
更有智慧高超的人,可以多個視角同時起用。比如佛教裡的觀音菩薩,據說就可以千手千眼同時妙用而無礙。
空空一心,妙用無窮。生命就是這麼奇妙!
如果我們直接去考察心呢?我們考察視角,或許還有個入手之處,如果去考察心本身的話,則猶如老虎吃天,無處下口。
考察心,你只能見到念頭——注意,其實念頭就是視角!只要你仔細地去體會,就一定會發現這一點——所有的念頭皆是視角,沒有例外。
也許有朋友會說:“我可以見到無念之心,那時沒有任何念頭,空空如也。”
也許你的確可以見到無念之心。但其實,所謂的“無念之心”也仍然是呈現在視角中的視界,即使那是一個“空空如也”的視界。
空,同樣是一個“視界-世界”,同樣離不開“心-視角-視界-世界”。只是,這時的心以及視角是不可見的,是完全合一的,且遠離了各種妄動之相。但極為細微的妄想仍然存在。比如,空。
當你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也感覺不到自己的心靈,只感覺到一片大空的時候,這時就很容易被空相所惑。這是因為“心-視角”和視界貼得太近,甚至可以說為零距離,所以很容易將視界完全等同於“心-視角”。
但我們一定不要忘記了視角的超越性——視角決定視界同時超越視界(視角法則九)。“心-視角”,不在視界之中。所以,心其實是超越於空的,非有非空,離相離言,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當你深深地靜下來,深入地去體會自己的心,就可以體會到這一點。
呈現在視界中的皆是心的某一種相。相,是會變化的,隨因緣條件不同而變化。比如,在禪定中感覺到的無邊無際的空,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覺受,是一種相,它很快就會變化。當你從禪定中出來時,這種覺受就消失了。
但凡你可以感知到的任何一種現象,不管是影象、聲音、氣味、味道、觸感、語言、行為,還是內在的感覺、覺受、思想、情緒、情感、心念,甚至意識等等,皆是相。
相,即是呈現在視角中的視界。視界非本體。本體離於相,離於視界,不在視界之中。但本體與視角卻無法分離。這裡的視角不是具體的某種視角,而是“能視之性”。
心,本自無體,或者說以空為體。但同時,此空並非絕對空,還有一個“能視之性”無論如何也空不掉。“能視之性”,是心本自具足的性質。即使心可以閉上眼睛不看,“能視之性”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能視之性”為什麼空不掉呢?因為“能視之性”就是以空為體的心本身。空而能視,即名為心。視而能空,即名為覺。空心本覺,覺心本空,空空之心,自空自覺。
空空之心覺,即是最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