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之前的視角只是眾多的視角之一。當他能夠同時去觀照這兩種不同的視角時,一個超越的視角就產生了。這時,我們完全可以說,他的生命已經獲得了“新生”。
在視角學的視角下,一切皆是視角。生命同樣是視角,新視角的誕生,特別是超越了原有視角的新視角的誕生,意味著生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怎麼能說不是生命的新生呢?這也是視角學特別倡導和重視的——不斷地發現、應用和傳播新的帶有超越性的視角,這應該成為所有視角學學習者經常自覺使用的視角。
為什麼新視角的發現、應用和傳播那麼重要?下面以新視角的傳播為例進行說明。
一個你所慣常使用的視角,其所呈現的看起來非常顯而易見、理所當然的事實,對於其他人來說,卻未必能夠看到你眼中的事實。因為,你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視角,所以才會覺得顯而易見,理所當然。但是,對於一個從未使用過這種視角的人來說,你看到的事實,在他的眼中卻從來不曾存在。
比如,在與一些朋友交流的時候,經常會引導他們去觀照聲音的特性“當下生起,當下消失”。聲音本來不就是這樣嗎?可是當我問這些朋友,之前是否進行過這樣的觀照時,大多數的回答是沒有。他們好像是第一次發現了聲音的這個“秘密”——當下生起,當下消失。然後我會引導他們進一步深化視角——去觀照聲音更深的特性——現象有,本體空。他們就會感到非常驚奇——真的是這樣啊,現象有,本體空!
為什麼如此“顯而易見”的事實,如果缺乏特定的引導,就無法看見呢?這就是視角法則(九)所說的:視角決定視界,同時超越視界。視角決定視界,意味著,你的視角已經決定了你能夠看到的視界。不同的視角,才能看到不同的視界。雖然從一出生到現在,每個人每天都在聽無數的聲音,但如果你一直保持著同樣的視角,那麼聲音對你來說就永遠是同一種樣子,哪怕聲音的內容千差萬別。
視角決定視界,同時超越視界。還意味著,如果你不去關注你的視角,那麼你的目光將始終被視界所吸引,這時,你是意識不到你採用了什麼樣的視角的。當意識不到採用了何種視角時,其實正說明你只是在習慣性地使用著一種慣性視角,並且一直保持著這種慣性視角,而從來沒有使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自己自發甚至自覺地發現全新視角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為,你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使用某一種視角,更不知道還有其他視角。這才是真正的“無明”。
視角的超越性,使得對視角的自覺不會天然地產生。只有在因緣的促動下才會產生。一種是自我反省,一種是從外界學習。自我反省,包括對事的反省,對他人的反省,以及對自己的反省。儒家就特別注重反省,佛家的懺悔也相當於反省。紅色文化中的自我批評,也屬於反省。而反省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視角的反省,假如缺失了這一點,那麼反省的深度就不夠。
另一種方式是從外界學習,比如從讀書中學習,從社會實踐中學習,從交往、交流中學習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新的視角,假如只是平面化的學習,而沒有從視角的角度進行縱深方向的學習,那麼這種學習的深度也是不夠的。
而當你有了視角學的眼光,就會自動、自發、自覺地學習和運用觀照視角的方法。這時不管是自我反省,還是向外界學習,都會事半功倍。在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對方使用的視角,同時也可以知道他所使用的視角所處的領域、角度、寬度、深度和維度。這樣的話,對方的觀點以及視角就會在你觀照的視角下清清楚楚地呈現出來。
當你保持廣闊的視角和清晰的敏感度時,不僅對方直接表述的內容會透露其視角,而且其間接表述的內容,比如態度、情緒、表情、語氣、性格特徵、心理特徵、文化特徵等都可以為你提供豐富的資訊,從而構建出其豐富立體的視角體系。當你在總體上對於對方有了一種比較全面的把握時,你就會清晰地知道,是否有繼續溝通的必要,以及該如何與對方溝通等等。
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會具備這些觀察和感受的能力,但通常都是不自覺地運用,更沒有自覺地從視角的角度進行考察。自覺地運用視角觀察法,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瞭解對方,從而有效地提高溝通效率。
特別是當你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時,更需要學會靈活地運用視角學的方法,在清晰地看清對方視角的同時,還要找到對方容易理解和體驗的新視角,這樣對方就會在你的引導下,一步步開啟新視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