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依視角學的觀點而言,你永遠無須反對別人的觀點,無須與別人爭論,更無須想要說服他人。因為,一個人的視角決定了一個人的視界,視角不同,視界必然不同。當兩個人分別採用不同的視角,而且未能理解對方的視角時,爭論是沒有意義的,說服也不可能發生。想要達成共識,需要先達成共同的視角,只在自己的視角下各說各話,是無法達成共識的。
一個有智慧的人,首先要清晰地知道自己所採用的視角,同時仔細觀察對方的觀點,然後逆向去考察對方的視角。當你理解了對方的視角時,也就理解了對方的觀點。這時你可以嘗試向對方闡明自己的視角。由於人們固有的執著,以及最根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差異,如果你的視角違背了他的“三觀”,那麼繼續爭論下去,就沒有任何意義。
一般而言,只有在“三觀”趨同的情況下,不同的視角才有可能被理解。“三觀”完全不同,卻想要對方理解和接受你的視角,就有點強人所難。古人云,道不同,不相為謀。“三觀”即是“道”的具體體現。“三觀”不同,還是彼此尊重更好,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因此,與人交往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對方的觀點迅速判斷對方的“三觀”。三觀相同或相近,就可以繼續深入交流;三觀差異太大,甚至截然相反,即無需多言。
即使你有著以佛道智慧幫助有緣人的心願,這時也要考察對方的心性和基本態度。如果對方沒有向道之心,那就說明緣分不夠,還是隨緣更好。如果對方有較為懇切的向道之心,態度謙虛誠敬,那麼就可以根據對方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引導和幫助,沒有這樣的前提,所謂的幫助就不會發生。
三觀相同或者相近的情況下,如何避免爭論而彌合觀點之間的差異達成共識呢?這時,你可以開誠佈公地說明自己觀點的視角,同時分析對方觀點的視角。只要分析得客觀、準確,就可以獲得對方的認同。這時,可以嘗試讓對方理解自己的視角,如果彼此採用的視角有著較大的差異,對方一時難以理解,這時可以引入過度性視角——即雙方都比較容易認同的中間性視角。在中間性視角取得共識後,再進一步讓對方理解自己的視角,就比較容易了。
還有一種方法,即找到一種能夠同時涵括彼此視角的更高視角,不僅可以讓雙方達成共識,還可以讓雙方共同獲得提升和成長。能夠找到這種更高的視角,交流和探討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義。因為,這時就不是誰說服了誰,而是共同獲得了成長與進步。
視角決定視界,所以我們不僅要考察彼此的觀點,更要考察彼此的視角。視角超越視界,當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彼此的視角時,我們就已經獲得了成長。
為什麼?因為當你看到了對方的視角時,你的視角就超越了對方的視角。同樣的,當你看到了自己的視角時,你的新視角已經誕生,你也完成了對自己的超越。當你同時看到彼此的視角時,你就同時超越了彼此原有的視角,從而站到了一個更高的視角上。
如果不僅能夠看到彼此的視角,而且還能找到更高的、同時涵括彼此視角的新視角,這意味著你的視角和智慧已經實質性地獲得了很大的進步。
所以,時刻從視角的角度去觀察身邊的一切,同時不斷審視自己的視角,不斷髮現更高的視角,不失為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到任何領域,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當我們能夠自覺地應用視角的智慧,並且將關注的重點主要用於不斷髮現自己視角的不足,不斷提升自己,不斷超越自己,那麼我們生命的成長就會很快,可能會快到連自己都難以置信。
老子曰,聖人無爭。為什麼呢?因為聖人的視角涵括了天地宇宙、萬事萬物、天下蒼生,一切都盡收眼底。人間的紅塵永珍,諸如生老病死、功名利祿、愛恨情仇等世人苦苦執著的一切,在聖人的視角下都不過是過眼雲煙。生亦如幻,死亦如幻,一切皆如夢幻泡影,又有什麼值得去爭的呢?當有一天我們讀懂了老子,讀懂了佛陀,當他們的視角真切地成為了我們自己的視角,那時,也就沒有什麼看不開、放不下的了。
人間四季風物盡,萬丈紅塵不染衣。與君相攜醉朝露,崑崙明月照天心。
2
基於這一法則,如果你想幫助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恰當的引導讓他看到並體驗一種全新的視角。當他體驗到新視角下的新視界時,他的“視界-世界”就永遠地改變了。他會突然發現,原來,竟然還有這樣的視角!同時他也會明白,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