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法則(八):心=視角=視界=世界(1 / 7)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1

心是視角,世界也是視角,一切皆是視角。

心,代表了所有主觀的一切。世界,代表了所有客觀的一切。

但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都離不開觀。觀,即是視角。呈現在視角中的一切,即是視界。

雪漠老師說,世界是心的倒影。

將這句話拆解一下,就更容易理解了:

世界是視界的投影;視界是視角的投影;視角是心的投影。略去中間過程後,就變成了:世界是心的投影。倒影即是投影。

通常來說,科學以世界(包括物質、能量、資訊等)為關注的重點,宗教以心(包括心理、精神、意識等)為關注的重點。

而哲學要回答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則重點關注心以及心與世界的關係。

但無論是科學、宗教還是哲學,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忽略了“觀”本身。

科學有科學體系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宗教有宗教體系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哲學有哲學體系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家都在觀,但關注的重點本質上來說沒有區別——都是某一種視角下的“視界-世界”。

包括心,也同樣呈現為某種視角下的“視界-世界”。

大家都在觀,都在使用視角,而且彼此的視角存在很大的不同。

但大家的關注點卻始終沒有從“視界-世界”中離開——幾乎所有人都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觀”本身——視角。

視角,成了人人都在用,卻人人都忽略了的盲區。這個被忽略的盲區,深藏著巨大的寶藏。

因此,筆者的“視角系列”將關注的重點緊緊地鎖定“視角”,並試圖開啟一個全新的領域——“視角學”領域。

“視角系列”,已經開始並將繼續進行一種全新的嘗試——系統性地構建以“視角”為核心研究物件的“視角學”體系。

嚴格地說來,它不是科學,但秉承著科學的精神,它不是宗教,但汲取了宗教的智慧,它不是哲學,但洋溢著哲學的情懷。

由是,筆者將“視角學”稱為“生命哲學”。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哲學,而是同時凝聚了科學之精神、宗教之智慧、哲學之情懷以及它自己獨有的視角與視界、世界與夢想於一體的生命哲學。

它的夢想是什麼?它的夢想就是,在汲取科學之理性、宗教之神性、哲學之智性的基礎上,以獨特的、超越性的智慧視角,構建一個融“當下關懷”與“終極超越”為一體的智慧視角系統,汲取人類文明中最精華的智慧,超越民族、國家、語言、文化、歷史以及科學、宗教和哲學的種種分野,使之成為人人可以學習,人人可以理解,人人可以實踐,人人可以運用的智慧視角系統。換句話說,它是每一個生命都可以擁有的“超級慧眼”。讓所有的生命悉皆擁有“超級慧眼”,就是它最大的夢想。

不要以為這“超級慧眼”存在於你的生命之外。事實上,它就潛藏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

依視角法則來說,你與“超級慧眼”的關係可以這樣表述——你在“超級慧眼”之中,“超級慧眼”,亦在你之中。當你的視角轉變為“超級慧眼”時,“超級慧眼”也就同時轉變成了你。在這一刻到來之前,你們均深藏在彼此之中、之內。

所以,尋找是相互的尋找,尋覓是相互的尋覓,相知是相互的相知,相契是相互的相契,相合是相互的相合,相成是相互的相成。

你見到了它,它就見到了你。那時你會驀然發現,原來它一直都在陪伴著你,一直都在等待著你,等待著你認出它,認出它眼中的真正的自己。

2

“心=視角=視界=世界”,在這個表示式中,“視角=視界”是其中的核心。

心,可歸於視角,世界,可歸於視界。

而在“視角=視界”這一關係式中,視角處於主導地位。視角決定了視界,視界是視角的投影。

“=”除了表示關聯關係、從屬關係、決定與被決定、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含義:即一體性。

在視角學的範疇裡,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歸入五個基本範疇:超級視角、心、視角、視界、世界。這五個基本範疇共同構成了視角學視野下的“生命宇宙”。其中,由“超級視角-心-視角-視界-世界”五種基本範疇共同構成的“生命宇宙”,在視角學中稱為“全量生命宇宙”,而當超級視角隱而未顯時——這也是絕大多數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