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法則(十):學習,本質上是學習新的視角(2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老師為榜樣,先是“學而時習之”,繼而學會“舉一反三”。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是一個合格的學生和弟子了。

但這樣還不夠。弟子還需要進一步成長,成長為老師,才能去啟發更多的人。學會舉一反三就可以做老師了嗎?以孔子的標準是不夠的,至少還要再加上一條——“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如果你能透過溫習、反思、反省過去的視角,而發現新的視角,產生了新的領悟,那麼你就可以做老師了。為什麼?因為你已經超越了老師教你的東西,能夠自我學習、自我反省、自我創新了。所以古人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孔子對弟子成長為“師”的標準。只有這樣,弟子才真正地成熟了起來,才能擔當起“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這即是視角法則之十的後半部分所說:創新,本質上是創造或發現新的視角。當弟子能夠在過往所學的基礎上進行思想創新、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應用創新的時候,就可以出師而為師了。

所有的創新,本質上皆是視角的創新。這種創新總體上涵括兩大方面:對世界的認識和對自己的認識。

人類所有的新技術、新發明、新產品,本質上皆是創造或發現了某一新的視角。

所有創新的具體內容都是一個新世界,而對應這個新世界的,必定會有相應的新視界和新視角。沒有新視角,就沒有新世界。人類每一次技術與文化的進步和革命,本質上都是發現或創造出了新的視角,從而開啟了新的世界。比如對火的認識,對磁的認識,對電的認識,對光的認識,對量子的認識等等。比如對禮的認識,對法的認識,對道的認識,對政治的認識,對經濟的認識,對文化的認識等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認識,而所有的認識,都離不開視角。正是認識的視角決定了認識的內容。

人對自身的認識也是如此。生理、心理、身體、心靈、思想、情緒、感受、語言、行為、意識、潛意識……

不同的認識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文明。人類的認識沒有止境,人類的學習沒有止境,人類的發現沒有止境,人類的創造沒有止境。

所有的認知,本質上是認知新的視角。所有的學習,本質上是學習新的視角。所有的發現,本質上是發現新的視角。所有的創造,本質上是創造新的視角。

一切皆是視角,一切皆離不開視角。你的視角決定了你的世界,你的世界由你的視角所創造。如果你想要改變你的生活,改變你的命運,改變你的世界,那麼就去改變你的視角,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2

下面說說“為道”。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之前我們說“為學”有三個階段,在這裡,“為道”也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道日損。這是基礎階段。

首先要說明,為道的視角,與為學的視角是非常不同的,之前已經提到了這一點。為道的視角,在“心-視角-視界-世界”這一視角學體系中,基本不太關注世界,不僅如此,“為道日損”的“損”,其實就是對世界之損。在“為道”視角下的世界,不是西方文化視角下的客觀世界,而是由“六根、六塵、六識”共同構成的世界,亦稱為“十八界”。其實這“十八界”皆是視角,但卻是需要出離、轉化、損去的視角。

六根:即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這裡關注的重點不是這些感官的生理構造、物質基礎,而是這些感官的功能作用。

六塵:即六種感官感知到的現象,也叫對境,即色、聲、香、味、觸、法。之所以稱為“塵”,是因為這些現象具有“染著”和“遮蔽”的作用。所謂“染著”和“遮蔽”,是指我們的心容易沉迷於這些現象,使得這些現象就像灰塵一樣蒙在我們的心上,使我們心靈本有的智慧和光明被遮住了,被隱藏了,我們的生命於是變得煩惱、痛苦、愚痴。何以會如此呢?六識在其中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識,有認識、識知、識別、分別、判斷、判定、決定等諸多含義。這些識的本源,皆是心識。六識,是心識的六種作用表現。

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界,有界限之意。這種界限的產生即來自於心識的分別。

為道日損,首先要完成的功課就是把注意力從這“十八界”所構成的世界中抽離出來,抽離的過程,即是“損”的過程。

為了使人們認識到沉迷於世界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