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法則(十):學習,本質上是學習新的視角(1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視角法則(十):學習,本質上是學習新的視角;創新,本質上是創造或發現新的視角

1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又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又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說的都是學習。從視角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學習,本質上都是在學習新的視角。特別是孔子說的這三句話,分別表達了三種學習的境界。

先說老子。老子的這句話是學習的總綱:人生在世,有兩大學習內容,一是學問(為學),一是學道(為道)。這兩種學習的根本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學習和研究學問、知識、技術、技能等,皆屬於為學。為學日益,就是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和積累會越來越多,越多越好。追求和昇華生命自身的品格、德行、修養、智慧、境界,這些方面皆屬於為道。為道日損。要學會減少而不是增多。減少什麼?減少慾望,減少愚痴,減少執著,減少分別心,減少貪嗔痴慢疑。當這些垢染全部消除了之後,生命就恢復了本有的清淨、光明、自在、和諧。

以視角學的角度來看,為學的重點是“視角-視界-世界”,其目的在於更好地認知世界,更好地在世界上生活。而為道的重點是“心-視角-視界”,其目的在於修煉自心,獲得心靈的自主與自由。但不管是為學,還是為道,“視角”都在其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先說為學。這時就可以談談孔子說的三段話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學習的基礎階段。對於這句話有兩種解讀:其一,學習了之後,經常溫習鞏固,不是很快樂嗎?其二,學到了知識,並在適當的時候用得到,能夠學以致用,這不是很快樂嗎?對於這兩種解讀,筆者更喜歡後一種解讀,畢竟學以致用的快樂,比只是溫習鞏固的快樂更真實、更入心、更持久。

但筆者也有自己的解讀。學,相當於聽聞。習,相當於實踐。在孔子的時代,學習是非常生活化的,學了就要實踐,就要應用,學了不用等於沒學。所以這句話可以解讀為:聽聞了一種新的知識和道理後,時時在生活中進行實踐,體味這種新的知識和道理在生活中應用的妙處,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那為什麼說,這樣的學習本質上是學習新的視角呢?因為,知識是一種視角,道理也是一種視角,實踐和應用同樣是一種視角,體味其妙處更是一種視角。新的視角會開啟新的視界,在新的視界裡,世界於是變得不同。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學習的提升階段。如果說,基礎階段學習的“視角性”尚不夠明顯的話,在提升階段則已顯露無疑。先翻譯一下這句話。孔子對弟子們說,我教了你們一個方面,你們要能靈活地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就不再教你們了。這說明什麼?學習一種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視角才是學習真正的重點。為什麼呢?因為視角是一種智慧,它可以靈活地應用於很多方面。世界是變化的,事情也是變化的,但很多基本的規律卻是相近的,因此僅僅學習一種具體的方法遠遠不如學習這種方法對應的視角更為有效。

從孔子的話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學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知識、道理和方法的學習僅僅是基礎,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種新的視角——“視角”是隨著現代攝影技術的出現才新產生的一個詞,在孔子的時代上沒有合適的詞去表示,於是用“舉一反三”的比喻來進行說明。如果你掌握不了孔子所教的新視角怎麼辦?“孺子不可教也”,以後就不再教你了——以筆者的理解,慈悲為懷的孔子說的不是以後不再教導你了,而是在你沒有真正領會和掌握之前,就不再教你新東西,直到你領會和掌握之後,再繼續教你新的內容。為什麼有些弟子不會“舉一反三”呢?這固然與這些弟子的智力水平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本身。

對視角的領悟,需要一種“視角思維”,就是說,看問題的時候,不要只盯著問題本身,還要看這個問題所對應的視角。視角,並不是直接可見的,需要反向去思考、領會、體悟,然後才能漸漸地看清視角。以“視角-視界-世界”的視角學結構而言,大部分人的目光,完全被世界所吸引,看不到視界,更看不到視角。要看到視界和視角,必須把注意力從世界中抽離出來,反向溯源。這不符合大部分人的認知習慣。有智慧的人,能夠自發或是自覺地反向溯源——即古人說的反思、反省、自省。但對於如何反思,如何反省,在古代缺乏成熟的理論指導。但老師會在做人、做事中向弟子們做出示範,弟子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