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2)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三)視界

一個人的世界和生活,高不過他的視界,高不過他的視角,高不過他的心。

世界,是視界的投影;視界,是視角的投影;視角,是心的投影。(心,是什麼的投影呢?喜歡參悟的朋友可以參一參。)

關於視界和視角,我們平時更常用的詞是眼界和眼光。眼界相當於視界,眼光相當於視角。

視界,視代表的是感知、認知、覺知。界,既代表著感知、認知、覺知的範圍,也代表著感知、認知、覺知的邊界。既然是有範圍和邊界的,那麼在範圍和邊界之外的是什麼呢?是盲區。

注意上面所使用的三個詞:感知、認知、覺知。

視界有感知的視界,有認知的視界,有覺知的視界。

與此對應的世界也是如此,有感知的世界,有認知的世界,有覺知的世界。

這三者的邊界通常來說並不是相同的,有感知不一定有認知,有感知或認知,不一定有覺知。

一般而言,大部分人類皆生活在感知和認知中,只有少數人能夠在感知和認知的同時,還活在覺知之中。

根據視角學第一法則,一切皆是視角。感知、認知、覺知,同樣也是三種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視角即有不同的視界,不同的視角即呈現出不同的世界。

不同的生命,不同的人,感知的能力有差別,認知的能力有差別,覺知的能力也有差別。

所以,如果兩個人在感知、認知、覺知的能力與範圍方面有較大差別的話,相互之間就難以溝通,除非溝通的內容處在雙方感知、認知、覺知的能力與範圍相互重疊的部分,超出這個範圍,就很容易產生矛盾、衝突。

雖然一個人的感知、認知、覺知的能力與範圍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提升的,但想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改變與提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當一個人尚未產生主動改變、主動提升的意願時,就更為困難。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就不要強求別人能夠與我們擁有相同的視界,而應接納別人保持其自己的視界。

如果我們希望他人理解我們,不如我們先理解他人。

如何才能理解他人呢?這需要我們調整自己的視角——放下自己,調換位置,以對方的角度去觀察,去體會,去感知,去認知,去覺知。

只有契入對方的視角,才能感知、認知、覺知到呈現在對方視角下的視界,才能理解他所感知、認知和覺知到的世界。

然後你可以將對方的視角與自己的視角進行對比,看看有什麼不同。然後你還可以再做一件事——在同時理解對方與自己視角的基礎上,以更高的視角去統攝這兩種不同的視角。這時你就會發現一個新的秘密,這個新的視角既能同時理解兩種不同的視角,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既不同於自己和對方原來的視角,同時也能理解和包容自己和對方原來的視角。

於是,我們不僅理解了對方的視角,還提升了自己的視角——這種提升即是一種智慧的提升,所謂智慧,即是一種圓融無礙的視角。

從視界的角度而言,即可以說,我們拓展了新的視界。

感知視界、認知視界、覺知視界,究竟有什麼不同?

感知視界,即我們透過感官感知到的一切現象本身。

認知視界,即對現象及其內在規律的認識、辨認、定義、認知。

需要注意的是,在認知發生之前,現象是無法表達的,所有的表達都是一種認知。沒有認知就無法表達。

覺知視界,是對現象及其內在規律究竟本質、究竟本性的深度體悟,依此體悟而不再被表象所欺騙,即是覺知及覺知視界。

基於上述對覺知和覺知視界的定義,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很多覺知的內容,大部分皆屬於認知。

比如,不管科學研究如何地精微、深入,其所獲得的所有科學研究成果,皆屬於認知,而非覺知。

但同時,感知、認知和覺知,又並非截然分割的,特別是其作用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其中一種能力和範圍的提升,會同時影響其他兩個方面。

本質上而言,感知、認知和覺知,雖然是三種不同的視角,但也都是視角,皆是從生命宇宙本體視角而生,是本體視角在三種不同層面的作用之體現。

對於視界,當我們的關注點側重於其邊界、界限的時候,則有利於我們認知到自己視角和視界的侷限性。在《視角法則》中曾說過,視角有領域、廣度、深度、維度的不同。與此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