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明德之後的修行(1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知至,即我們對於自心的真性和真相,不僅在理上已經明白了,同時也在自己的內心透過對自心的觀照體會到了,體悟到了,體證到了。雖然這只是一種初悟,但卻真正地進入了大學之道的修行之門。在物格而後知至之前,所有的修行,就是為了達到物格而後知至,當真知、真理在我們的內心中顯現了之後,我們就有了修行的根本,物格而後知至,它是修行的一個分水嶺,一個分界線。這之前的修行相當於在打基礎,在為“物格而後知至”做各種準備。當我們的修行突破了內心的無明迷惑,當內心的迷霧最終被穿透的時候,就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個本質的變化就是當我們見到了自心的真相之後,對於如何修行,對於之後要走的修行之路就已經清清楚楚,不再有疑惑了。以前人們常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沒有進門之前,如果沒有一個已經見到了自性本心的人去引領的話,那麼僅僅靠自己的努力,很難找到那個門究竟在哪裡。所以說老師的作用其實就是幫助和引導修行者進入真正的修行之門。

當進入修行之門之後,修行的道路、方向、方法就已經很清晰地展現在了修行者的面前。這個時候所有一切就取決於修行者自身如何去精進的修行,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要獲得怎樣的成就,完全取決於修行者自己。

知至而後意誠,意,意這個字它是由一個音加一個心構成的。意就是心之音,也就是內心的聲音。心聲,即我們內心深處的動機,內心深處的動機是非常隱秘的。在陽明心學四句教裡面,有善有惡意之動,這個“意”是非常鮮活的,它是自性本心的鮮活的作用。

在明心見性之前,意就是一種妄意,所造作出來的就是妄念和妄想。而明心見性之後,就是一種真意。這個真意是指,始終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的這種安住,就叫做真意,也就是這裡說的意誠。所謂的誠就是心無雜念,一心一意地專注在真知、真心、自性本心上。誠,誠在修行中,不管是任何一種宗教,還是任何一種修行方法,誠都非常重要。誠,是信仰的根本。對於有一些修行的方法,比如說以信仰為主,因信得度這樣的法門,比如說基督教中對於上帝的虔誠的信仰,包括淨土宗中對於淨土、對於阿彌陀佛的虔誠的信仰,它的核心都在誠上。

至誠就是信。所謂的信,就像我們一個人給另外一個人打電話一樣,那個號只要撥對了,通訊就建立起來了,而撥打的過程即是專一專注的過程,一心一意的只有這一條通道沒有第二個通道,這就是誠和信。信仰也是如此。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修煉的這種物件,但信和誠是其中的根本。換句話說,所謂信仰的物件,其實從最根本上而言,它像一個道具,當然它既是一個道具,同時又是信仰的目的。這裡的秘密就在於,在剛開始的時候它是一個道具,但是當修行者一心一意的這樣虔誠地信仰,最終達到了自他一體,也就是說修行者自己和信仰物件完全合二為一的時候,無二無別的時候,道具就化掉了,而修行者的自我這個小我也化掉了,而合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信仰。

在“誠”之中還有一個因素非常重要,敬。這個敬是指尊敬的敬,敬重的敬,敬畏的敬。在修行中,修行者一定要心存敬畏,對信仰以及信仰物件要有敬畏之心,它是比修行者更為偉大的一種存在,而修行的過程就是在仰望的過程中,在敬畏的過程中,不斷地修去修行者小我的那些妄想、無明以及習氣,而最終不斷昇華自己的心靈和靈魂,最終達到與信仰物件完全合一無二無別的境界。

這就是以“信”為修行之法,以誠、以敬為修行道路的這樣的一種修行法。另外,誠和敬以及信,是接通修行者和信仰物件之間能量資訊通道的核心條件。誠、敬、信,即是建立資訊通道,或者說,誠、敬、信其實就是資訊通道本身。在觀心修行中,修行者這樣一個個體,它相當於自性本心智慧之海中的一滴水,而修行的物件以及信仰的物件就是自性本心智慧的大海,無邊無際的智慧海洋,它是鮮活的,鮮活的海洋。修行者如何才能不斷地接近、不斷地融入自性智慧的海洋呢?在所有的觀心修行的方法之中,都有一個核心的精神,這個核心的精神,就是誠,就是敬。

知至而後意誠,其實就是說,在靜坐觀心的時候,一心一意地專注於自性本心,在這種專注之中,同時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