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格而後知至
物格,即透過對現象的深入觀照,徹底了悟了現象的根本性質,再也沒有任何的疑惑,就叫做物格。物格就是完成了格物的修行,達到了知至。知至,就是真知自然地了悟於心就叫做知至。而我們之前已經說到,“物”在觀心修行中,特指內心的現象,以及能夠觀照現象的心性本身。
對於“物”,“格”清楚了之後,就代表對於“物”的相和性都已經徹底的觀照和體悟清楚了。
“物”,分成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內心的念頭。也就是說內心在不同的因緣下所產生的這種動相,對於動相的觀照,已經徹底觀照清楚了。在觀心修行中,對念頭的觀照是一個基本功,是觀心修行中最耗費工夫的一個修行的內容。對於自己內心的念頭,要時時刻刻知道它的生起,知道它的變化,知道它的消失,並且在唸頭生起變化消失的過程中,去體悟念頭的性質。
當我們仔細的深入的去觀照我們內心念頭的時候,就會發現所謂的念頭在我們的觀照中,它就像一個水波紋一樣,生起、變化,然後快速的消失。其實念頭是即生即滅的,在生起的同時就在消失。就像我現在所講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字其實就是一個念頭。這每一個字在心中生起,生起的同時就在快速的變化,這所謂的快速變化,就是前念生,即生即滅,緊接著後念也是即生即滅,然後人的思想,人的內心的情感、情緒等都是由這種相續不斷又快速變化的念頭構成的。
但是當我們深入的去觀照每個念頭的本質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從心中生起,然後又無法留住它。它無法保持固定不變,你無法保持一個念頭讓它固定在這裡。同時我們去觀照念頭的時候,你想在這個念頭中找到一個不變的實質,當你這樣去找的時候,也會發現根本就找不到這樣一個不變的實質。所以念頭的生和滅僅僅是一種現象,這個現象就像水面的波紋一樣,水面的波紋,它並沒有一個不變的實質叫做水波紋。水波紋,它僅僅是水運動的相,水波紋的生,沒有真實的生,水波紋的滅,也沒有真實的滅。沒有真實的生滅的意思,是指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一個不變的實質被生出來,也沒有一個不變的實質真的滅掉。因為水就在那裡,水體沒有任何的變化,只是水的這種波動所產生的相叫做水波紋。同樣的,念頭就是我們內心的水波紋,我們要在對念頭的觀照中去體悟念頭的這種性質。當你真切地看清楚每一個念頭的生,它其實是幻生,每一個念頭的滅其實是幻滅,也就是說只有現象的生滅,而無真實本質的生滅,對於這種最根本的性質,我們就稱之為空性。念頭的本質和真相,即是無常,無我,空性。這是格物的第一個層面,就是對念頭的格物,以念頭為物件進行觀照和體悟。
格物的第二個層面,就是繼續深入一步,穿透念頭這個現象,來到“心體”的層面。就像是水波紋是水的運動的現象,念頭是心的運動的現象。現在我們要把觀照的重點放到對心體的體悟上。對心體的體悟有一個難點,這個難點就在於,念頭你是能夠感知的,因為它有一個現象可以讓你去感知,而心體卻沒有一個現象能夠讓你去觀,讓你去感知。
我們去觀照水波紋時,可以很清晰的直接的看到,水波紋就是水的運動。因為我們能夠看到水,但是對於心和念頭,我們只能看到念頭而看不到心。但是注意,水波紋當下就是水,不管它是靜止的水還是波動的水,它當下就是水。同樣的,對於心,念頭當下就是心,只不過它是心的一個動態的相。我們要穿透這個動態的相去體悟不動的心。為什麼對於心要去“悟”呢?我們從“悟”這個字的構成就可以看出,“悟”是由一個“心”加上一個“吾”,“吾”,也就是我的意思。“悟”就是“心吾”或者“吾心”。悟,即自己徹底明白了自己心的真相、心的真性,就叫做“悟”。而明白自己心的真相、心的真性的這種“明白”,不能靠感官去達成,不能靠眼耳鼻舌身意去達成,不能靠六根去達成,而只能靠自心本有的智慧去達成。自心本有的智慧,就是覺性自明的智慧。也就是說所謂的明白,是心的自明。所謂的格物致知,就是為心的自明創造一個絕佳的條件。心的自明、自悟,它需要一個不同於日常散亂狀態的一個全新的狀態,就像水面一樣,當水面上有很多波浪的時候,你想在水面上看到一輪圓月是看不到的,而只有當水面所有的波浪都平息了,當水面像鏡面一樣的時候,水月自明。水對月的映現,是自明自現的。同樣,在格物致知的過程中,當我們內心的念頭、情緒、思想等全部平息下來了之後,心就會進入一個自明的臨界點。當我們的內心達到了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