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格物致知(2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臨界點的時候,心的自明的覺性本身就可以達到自明自悟的狀態。所以說格物致知、明明德其實是心的自知自明。雖然格物致知最終是心的自明,但是它卻需要用一個方便法去創造自明的條件。對於這種方便法,儒釋道各家各有不同的方法。我們既然是從觀心修行的角度體悟大學,那麼就以觀心為修行的方法,為格物致知的方法。所謂的觀心,就是以自心觀照自心,以心觀心,以心照心。

我們的心像鏡子一樣,映照著所有的一切現象。然後在這種映照中去體悟覺性的作用。當我們不斷的去進行觀心訓練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不斷的強化覺性的作用。覺性的作用,就體現為觀照。我們不斷的去強化它,然後就可以對在觀照本身的深入體悟中,最終了悟自心的真相,最終了悟自心的真性。

另外,之所以要使用這個悟字,是因為心不是一個物件物,不是一個有形物,不是一個有質物,也不是一個有限物,所以說無法像觀照現象一樣直接去觀照,而需要一個“智性的悟”。

這個智性也就是智慧的意思,要能透過心性的作用去體悟心性本身。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你要知道自己的眼睛在不在,需要靠照鏡子來確認嗎?不需要。因為只要你能看見,你能看見各種現象,就知道自己的眼睛在。這個“知道”,不需要藉助任何工具,是一種“自知”,就是說你自己就知道,自己就明白,即使別人舉出無數的理由去證明你的眼睛不在,但你仍然會非常自信地確定你的眼睛是在的。為什麼?因為你知道自己能看見,你自己正在看。

你自己正在看,你自己能看見,這個就是自知、自證。對於眼睛的在,我們每個人不用照鏡子,不用別人告訴我們,我們就可以如此的確定。那麼為什麼對於心的“在”、對於覺性的“在”就不確定了呢?眼睛閉上的時候,眼睛就不在了嗎?當我們的知覺、感覺隱沒的時候,隱沒而不顯的時候,心的覺性就不在了嗎?所謂的“不在”,僅僅是這種覺性功能的顯現在這個時候“隱而不顯”而已,而並非真的不在。但我們通常卻習慣於透過現象去做判斷、下結論,而非根據現象背後的真相和本質去做判斷、下結論。所以說我們對於自己覺性的“在”存有一個疑惑,它到底在不在?當然,對於現在我們生命的當下,覺性正在鮮活地發生著作用,比如大家能聽到我的聲音,就能在聽的當下確定無疑的知道,這個覺性是在的。但同時我們在內心會有一個疑問,就是當一個人死了的時候,覺性還在不在呢?要將覺性在不在體悟清楚,就需要去深入地觀照和體悟心體的性質。也就是說自心本體的體性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假設一下,假如心體它是像水波紋一樣的幻像,那麼依附於心體的覺性,就同樣是一種幻像。因為所有的幻像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條件具備就顯現,條件消失就消失。而我們自心的本體,我們能否找到它的生滅相呢?我們所能找到的一切,內心現象的生滅相,比如念頭、情緒、思想、情感等等,這些都是心體的水波紋,而並非是心的本體。心的本體是無形的,沒有任何形象,沒有任何實質。對於心體的觀和悟,需要我們深度的靜下來,去深入的向內觀照。當所有的這些水波紋平靜下來了之後,去觀照水波紋平靜下來之後的自心的狀態,那時你會發現對於這樣的狀態下的心體,它是徹底的無形,找不到任何實質,或者說你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可以把握的東西,找不到一個明確的、明顯的東西叫做心體,叫做心。這就是心體的性質。也就是說,心體的無形是徹底的無形,徹底地離於任何現象,同時也徹底離於任何一種語言能夠去描述的東西。我們需要在對自心的觀照中去深入地體悟這一點。雖然心體是徹底的無形,但它同時是鮮活的。因為你的心就在當下,在觀照著你的心,這個在觀照著自心的心體,雖然無形無相,但是這種觀照的能力,這種能觀照的本性,也就是能覺之性,卻一直就在這裡。

所以說心體有兩個最根本的性質,一個是徹底的無形。徹底的無形也可以被稱為徹底的空、徹底的虛、徹底的無。因為這種徹底的空、虛、無、無形,它不在任何現象之中,它甚至不是我們說的虛空這樣的現象。因為虛空雖然是一種現象,但是虛空本身並沒有鮮活的覺性,所以說心它既是徹底的虛空,但同時它並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那樣的虛空。我們只是用虛空去比喻心體的這種空的性質。如果說你將自心本性的這種徹底的無形、徹底的空的性質體悟清楚了之後,那麼就可以進一步去體會,什麼是空的生和滅?對於這個問題,需要深入地在自己的內心之中去體會它。徹底的“空”本身是沒有所謂的生和滅的,所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