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格物致知(3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的生滅,只有對於現象才是有效的。而對於超越了現象,離於現象的心體本身,生和滅已經失去了意義,不適用於對於心體的形容。而如果說徹底無形、徹底為空性的心,本自離於生滅,那麼自心本體本自具足的覺性,它是空性之心的另一面,它其實就是同一個東西——徹底的空性就是覺性本身,覺性本身同時就是徹底的空性。因為徹底的空性之心是離於生滅的,所以覺性也是離於生滅的。自心的這種能知能覺的性質——注意,我們說的不是感知的現象,不是感知的功能,不是發揮作用的現象,而是自心能知能覺的性質——這種性質是沒有生滅的。而覺性的功能在發揮作用的時候,它是隨緣變化的。它既可以衍化為我們的視覺,也可以衍化為我們的聽覺,可以衍化為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衍化成各種不同型別的覺知的功能作用。所以說對自心的格物,對自心的觀照和體悟,是格物最核心的內容。物格而後知至,就是將自己的心徹底地觀照清楚了,體悟清楚了。

那麼這時自心的智慧,自心的真相,自心的覺性光明就自然地顯現出來了。因為所謂的智慧,其實特指對於自心真相的了悟,對於所有一切現象的真性的了悟。因為在觀心的過程中,你不僅可以體悟清楚自心的空性和覺性,同時你也會體悟清楚所有一切現象的無常、無我、空性的本質。當我們對自心的“空而能覺,覺而本空”的這一最究竟的性質,在自己的心中徹底的體悟清楚了,那麼我們就能夠明白自心的真相本自超越生死,本自自由,本自解脫,本自自在,本自圓滿。

而在這一真相的基礎上,疊加在這個真相之上的所有的一切現象,都是映現在覺性中的現象,都是我們自心的覺性在不同的因緣條件下所產生的一種動相,就像水波紋一樣,動相層層疊疊,而且展現為不同層面、不同維度、不同性質的現象。但不管紛繁的永珍如何的複雜,最終它最究竟的本質仍然是緣生緣滅,因緣具足而生,因緣消散而滅,而在生滅的過程中,所有現象都沒有一個不變的實質,沒有一個不變的本質,就像映現在鏡中的影子一樣,就像映現在水面上的月亮一樣。而能夠映現這一切現象、能夠感知這一切現象的心,卻是遠離生滅的,卻是超越現象的,不在生死之中,不在現象之中,不在善惡之中,不在來去之中,不在任何的二元對立的概念之中,它就是那樣的迥然超越,迥然獨立,迥然照耀,迥然光明。

所以說在很多禪師的教導裡,當一個修行者,去問禪師什麼是佛的時候?禪師的回答千奇百怪,但其實最終的真相卻至為簡單,因為任何一個生命,其實都是同一個性質的覺性,任何一個生命都是覺性的現象,都是覺性的變化相,每一個生命本自具足的自性本心,本自無生,本自無死,本自覺性具足。唯一的區別,就是對於這樣的一個真相,有沒有真切地了悟,就是這樣一個區別而已。悟就被稱為覺醒,不悟不明白,就被稱為迷惑,就被稱為無明,就被稱為輪迴。

所以說當一個修行者了悟了自心的真性真相之後,他就站在了真理之巔。有句詩是這樣說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有了這樣超越的慧眼,超越的智慧,就有了所有一切修行的根本。所以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要成為一個大人,要成為一個聖賢,最根本的就是明明德,所謂的明明德,就是明白自心本自具足的覺性之光明性德。

《大學》是儒家的經典,而儒家有一個特性,跟道家和佛家有所區別,就在於儒家更倡導知行合一,也就是說這種智慧要體現在具體的實踐當中才是真智慧。所以“物格而後知至”,它又包含了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對自心真相的了悟,第二個層面,就是將對自心真性了悟的智慧,應用於自己的生命之中,去清除我們生命中積累的各種習氣,對於自己內心的念頭,時時自知,時時自覺,時時能夠為善去惡。為善,就像陽明心學中提到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注意,其實“無善無噁心之體”,就已經包含了我們在前面所分享的這些內容。因為儒家更注重於道德性,所以說他是從善惡的角度,更側重於從這樣的方面去切入去闡述。其實無善無噁心之體,在這個背後,它還隱含著無生無滅心之體,無來無去心之體,無垢無淨心之體,無增無減心之體,無生無死心之體。但是所有這些內涵對於儒家不是其表述的重點,而在佛家那裡是表述的重點。儒家的重點是落實到對當下心念的“格”。這個格還有革除的意思。所以說接下來說有善有惡意之動,內心隨著不同的因緣、不同的情境產生動機動向的時候,特別是在牽涉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