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利益的情況下,內心的動機,那一念之機,或是善,或是惡,它就會顯現出來。而這個時候正是格物的用功之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知惡者,本身是超越善惡的,但是他卻能夠知道善惡,所以說在陽明心學裡被稱為良知。這個良知沒有任何私慾,沒有任何小我,他是一個無私無我的公道之心。這個公道之心就是良知,“為天地立心”,其實立的就是這個心。立良知之心,讓良知之心這種警覺的作用在每一個當下,讓它對念頭的觀照了了分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為善去惡是格物,能夠知道自己內心念頭的升起,能夠知道自己內心的動機,到底是私還是公?到底是善還是惡?到底是小我還是大我?到底是為己還是為他?良知,都了了分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去轉化自己的內心,為善去惡,眾惡莫作,眾善奉行,能夠這樣知行合一的去做,方為真格物,方為真致知,也就是這裡說的“物格而後知至”。物格,也可以被表述為,格是降伏之意,物是自心之意,就是一個修行者降服了自己的心,降服了自己的慾望。這個時候,知至的時候,真知的光明,真智慧的光明,就在他的生命中顯現出來了。這個顯現即是至,至就是到達,就是顯現的意思。
所以說對於儒家的經典,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很多儒家的經典乍一看上去,似乎沒有佛家的經典那樣的精深,但當我們對儒釋道三家瞭解的越深,包括對自心的體悟,隨著修行的不斷前進,然後對儒家經典也會有越來越深的體悟。這種新的體悟,體現在儒家叫做極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說你要具備佛家的那種對空性智慧的了悟,要具備道家那種自然無為的精神,但同時還要有儒家積極入世、積極奉獻、無私利眾的精神,才能夠成為一個儒家所說的大人和聖賢。所以我們不應輕視儒家經典的學習,對於儒家經典要去掉自己內心各種固有的知見,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去深入的學習和體悟這些華夏古代的聖人們所留下的智慧經典。當我們深入的去學習,深入地去體悟,深入的去實踐,就會從中汲取到精華和營養,從而可以從儒家、道家和佛家都能夠汲取到對我們生命有益的智慧,有益的營養,從而不斷的去昇華自己的生命,昇華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