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這句話直接翻譯的意思是,在京城周圍方圓千里的範圍之內,皆是百姓安居之地。對於修行而言,它是一個比喻。邦畿,就是京城,代表了我們生命修行的核心,即我們的心。邦畿千里,其實就是指我們生命所及的一切時空。維民所止,民,在觀心修行中,它指的是念頭。在我們生命所及的一切時空,皆是念頭生滅之地。維民所止,“止”,含有“止、定、靜、安”的意思,即“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心於何處安?在觀心修行中,在每一個生命的當下,念念止妄,念念歸真,心於當下止,當下定,當下靜,當下安。我們這樣的解讀並不一定符合詩經中這句話的本意,也不一定符合這句話在《大學》中的本意,但我們可以藉著這樣的語言進行引申,體悟其中所隱含的意義,作為觀心修行的借鑑。儒家的修行是生活化的,它體現在人的言行之中。所有的言行、修行歸到核心就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核心內容就是對內心念頭的觀照,對內心動機的警覺,對自心本性的體悟。所以說觀心修行,特別是在修行的初期,就是要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去觀照自己的心。
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意思是山林間的小鳥也知道選擇一個安全的角落作為它的巢穴。那麼遠比小鳥更加靈明智慧的人類,更應該明白何處才是安心之所。所以下面一句說,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子曰,這個子就是孔子,曾子引用孔子的教導——對於止,一定要知其所止。一個山中的小鳥尚且知道止於何處,安於何處,人怎麼能夠還不如鳥呢?作為儒家的修行者,作為大學之道的修行者,就要明白止於何處,也就是止於大學之道,止於明明德,止於親民,止於至善。整個大學之道的修行,一直就定在明明德和親民的修行上面。當一個修行者能夠將自己的全部生命都用於明明德和親民的修行時,這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處。當一個人能夠這樣去做的時候,就叫做知其所止。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穆穆,形容文王的德行非常的深廣、莊嚴。緝,有相續、繼續之意,也代表始終如一的踐行。熙,光明之意。敬,就是誠敬。熙敬,就是光明誠敬。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德行深廣的文王,始終如一地踐行聖賢之道,光明誠敬,止於聖賢之道,止於光明誠敬。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儒家的修行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儒家它所倡導的精神,更主要的是體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中,這是與其他宗教教派所不同的地方。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文章,是對於世界上三大主流文明的一種分析。文章中說,古希臘文明主要研究人與物的關係,華夏文明研究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而以佛教為代表的印度文明,研究的是人與自身的關係。這種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在儒家的經典中,所有用於表述儒家核心精神的教導,主要都體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
包括這裡說的仁、敬、孝、慈、信,說的都是在處理不同的人與人的關係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規範和道德精神。但同時我們也要明白,不管是仁還是敬還是孝還是慈還是信,其實都是自性本心之明德在人際關係上的體現。也就是說“明德”為“體”,在人際關係上的體現為“用”,仁敬孝慈信,都是自性本心光明性德的作用,都是其功德智慧妙用的展現。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這是一個非常有詩意的畫面。翻譯成現代文,意思為,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鬱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在靜靜地禪坐修行。他矢志不渝地追求大道真理,其深入參悟研究的精神,就像加工骨器,不斷地反覆切磋,修煉自己的意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