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習視角思維。
所謂視角思維,是指關注的重點不是某一種觀點本身,而是得出這種觀點的視角。
這是有一定難度的。人們通常會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但對於自己所使用的視角則表達甚少。
有的人會闡明自己觀點的觀察角度,但更多的人不會主動去闡述。
另外,即使對觀察的角度即視角進行了闡述,這種闡述通常也比較粗略而不夠精細、準確。
事實上,很多情況下,人們為了隱藏內心深處的動機,可能會對觀點的出發點進行裝飾、變形、遮蔽,而只把觀點本身呈現出來。更多的情況則是,人們對於自己所使用的視角處在一種模糊而不自覺的狀態,或者習慣性地認為理所當然即是如此,很少主動、自覺、有意識地去觀察自己的視角。
所以,視角思維需要逆流而上,學會主動自覺地去觀察觀點產生的源頭,從而還原其使用的視角。這個過程即是第八項視角法則的逆向過程:“世界=視界=視角=心”。
觀點,是對世界的某一種表述和摹畫,是視界的映像。視界是視角的投射,視角是心的投射。
之所以能夠進行這樣的逆向觀察,是因為我們的心本來就具有靈明的智慧覺性,這種智慧覺性的體現之一就是可以變換視角來觀察和思考問題。
視角可變換的領域、角度、廣度、深度、維度以及層次,是無量無邊的。而每一個不同的視角都會帶來不同的視界,從而使我們獲得更廣闊、更深刻的洞見。
這種逆向觀察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視角,進行逆向觀察、思考的訓練,即是培養視角思維的一種非常好的訓練方式。
當你學會用視角思維去觀察一切,就會發現,一切皆是視角。
物質是視角,精神是視角,世界是視角,生命是視角,時空是視角,宇宙是視角。
政治是視角,文化是視角,科學是視角,宗教是視角,哲學是視角,藝術是視角。
身體是視角,心靈是視角,思想是視角,情感是視角,感受是視角,記憶是視角。
愛恨情仇是視角,功名利祿是視角,悲歡離合是視角,生老病死是視角,價值與意義同樣是視角。
沒有什麼不是視角,沒有什麼可以離得開視角。一切皆是視角。
你和我,也不例外。你,是一種視角。我,是一種視角。
注意,視角=心,心=視角,視角=視界,視界=視角,視角=世界,世界=視角。
除了視角,再無其它。
“無視角”,是一種視角。“全視角”,也是一種視角。
客觀,是一種視角。主觀,是一種視角。唯物主義,是一種視角。唯心主義,是一種視角。基督教所說的神,或者上帝,是一種視角。老子所說的道,是一種視角。佛陀所說的佛、真如、空性,亦是一種視角。孔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以及忠恕之道、中庸之道等,皆是一種視角。宋明理學、陸王心學,亦是一種視角。包括易經之易、禪宗之禪等等,皆是一種視角。
這就是視角法則中的第一法則:一切皆是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