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存在一個完全獨立的“客觀世界”,不管我們看還是不看,它就在那裡,它就是那個樣子。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其它內容,僅僅探析一下,如果沒有任何一雙眼睛來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
為什麼會想到這個問題呢?前段時間某個週末,在家中打掃房間的各個角落時,有了一個發現——即使對於同一個地方,視角的位置不同、方向不同,看到的“樣子”大不一樣。於是我就不斷地變換不同的角度去看一盆花、一張桌子、一個角落,乃至整個房間,就像發現了新世界的孩子。
當看到一些小蟲子的時候,我就試著從小蟲子的視角來想象它看到的世界。然後,從小爬蟲又想到了小飛蟲……
想著想著就突然體悟到,世界根本沒有一個固定的樣子,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不僅取決於世界,更取決於“看”本身。
以家中的場景為例,我所熟悉的樣子僅僅是以我的視角所看到的樣子。而且每一個具體的場景,都必然有一個對應的視角。視角變化的時候,場景就會變化。
如果我是一隻螞蟻,這個房間的場景就會像迷宮一樣複雜。
如果我是一隻蒼蠅,那麼這個房間的場景又會是另一種樣子。
如果我是某個縫隙裡的細菌,又會如何呢?
如果我是牆壁裡面的一塊磚或是一顆沙粒,我看到的房間又是怎樣的呢?會不會永遠漆黑一片?
如果我是無線電波,這個房間呈現在我的眼中又是怎樣的呢?會不會根本看不到房間,而只是漂浮著幾朵雲彩的虛空?
在不同的視角下,房間的樣子差異實在太大了,它們之間的不同,就像是完全不同的平行宇宙。
然後我的腦海裡就跳出了一個問題:假如沒有任何視角,這個房間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進行以上各種視角的想象之前,對於這個問題,感覺實在太簡單——看不看,不都是那個樣子嗎?
可是現在當我慎重且仔細地思考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如果沒有視角,房間就沒有樣子。
即使是“房間”這個概念,也是人類視角的一種體現。
當完全消除任何視角,一切皆不可說、不可想象、不可思議。因為,任何的說、想象、思議都離不開視角。
然後我的腦海裡又跳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種“全視角”,會看到什麼樣子呢?
對於“全視角”,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全視角”。或者說“全視角”,即是一種無限可能性的視角,它同樣不可說、不可想象、不可思議。
所以,世界其實是映現在視角中的視界。
當視角產生,對應的視界——世界,也就呈現出來了。沒有視角,就沒有視界,亦沒有世界。
視角是無限的,視界是無限的,世界也是無限的。
你眼中的世界,其實只是你眼中的呈現。它僅僅是無量無邊、無限可能的視角中的某一個特別的呈現。
而我們之所以會採取某一種視角,不僅取決於我們的意願,也取決於很多條件或因緣。比如,我們出生的國家、年代、家庭,感官的生理條件,所受的文化教育,生活的環境,從事的職業等等。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明白了,其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角,每個人的視角看到的僅僅是他的視角下呈現出來的世界的樣子。
如果再加上每個人的性格、脾氣、興趣、愛好、情感等,那麼個性化色彩就會更為突出。
由此,我們也就明白了,理解是多麼難得。因為只有放下自己的視角,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和體會,理解才會發生。
要理解一個人,必須要明白他獨特的視角。你只有站在他的位置,才能看見他所看見的,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
而痛苦和煩惱的產生,往往也正是因為被某種習慣性的視角所困,而不知道或者忘記了,對於任何一件事,如何去看待它,其實有很多種視角。
不同的視角下,事件的意義可能會大為不同。
佛家常說,轉識為智,化煩惱為菩提。從視角的角度來說,即是學會轉變視角,從分別執著的視角轉變為超越分別執著的智慧視角,用超越的智慧視角去看問題,這樣就可以從原來被束縛的視角里解脫出來。
佛家之般若智慧,也被稱為空性智慧。什麼是空性?從視角的角度來看,空性就是讓自己的心始終處於一種接近於“無視角”和“全視角”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