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主觀消失之後,客觀的實體究竟是否還存在?且“主觀”亦可能是“客觀”的“自我意識”。
我們就從本體的角度來探究一下。
其實對於本體來說,一切都是本體,一切都在本體之中。
對於本體自身,並沒有主觀與客觀的分別。
只有當本體的“認知”功能發生作用時,從“認知”的角度,才會產生所謂的“主觀”和“客觀”。
“認知”把“認知”看作主觀,把認知到的“物件”看作客觀。
可是對於本體來說,唯一隻有本體存在,除了本體,並無其他存在。
“認知”所區分的所謂的“主觀”和“客觀”都是本體自己而已。
“認知”僅僅是本體看到了本體自己。
但是,“認知”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就會產生“主觀”與“客觀”的分別,並把“主觀”當成自己,把“客觀”當成不是自己的“物件物”。
不管“認知”看到的“物件物”是什麼樣子的,但其本質仍然是本體自己。
一切都是在本體“認知”的作用下,本體自身幻化出的形象。
就像宇宙大爆炸理論所說,這無邊無際的宇宙,在大爆炸前是一個極小極小的無比緻密的點,在那裡,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一切均未產生。
那麼這個點難道不是唯一的本體嗎?
難道現在我們看到的所有的一切,不正是這唯一的點所幻化出來的嗎?
對於那唯一的點來說,主觀和客觀,不都是那唯一的點嗎?
人類、動物、植物、空氣、水、陽光,不都是來自於那唯一的點嗎?
在那唯一的點之中,難道還有什麼不同的本質存在嗎?
如果說那唯一的點中,皆是本質相同的存在,那麼不管這唯一的點如何變化,由這唯一的點所變化出的任何事物,其本質不都正是那唯一的點嗎?
就像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而不管水的形象如何變化,水分子這種基本結構是永遠不會變化的,不管是水、雨、冰、雪、霜、露、雲、霧、泉、溪、江、河、湖、海……等等,形象何止萬千,但其作為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基本結構卻從來沒有變過。
但是當水分子的結構解體,就不能再稱之為水了。
但是您有沒有發現,其實所謂的“水”僅僅是對一種“結構現象”稱呼,而並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
當水分子結構解體,水就變成了氫氣和氧氣。
這種變化,僅僅是結構的變化,而對於氫原子和氧原子來說,並無變化。
如果沿著這個方向不斷地深入,原子就會被分解為原子核和電子,一路分解下去,就到了基本粒子這個層面。
而科學家們發現,對於基本粒子,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量子化的。
對於量子和量子化,百度百科中是這麼說的:一個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則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並把最小單位稱為量子。
對於量子,如果沒有一個觀察者存在,就不能說量子是什麼樣子的。
即使對於同一個觀察者,不同的觀察方式,看到的量子的樣子也是不同的。
那麼量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科學家們說,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科學家們觀測到的量子有兩種狀態,一種是“顯在”,表現為“粒子”,一種為“潛在”,表現為“波”,當表現為“粒子”時,有具體的位置、大小等,當表現為“波”時,沒有具體的位置,也無所謂大小。
但其實,對於量子本身,難道會同時表現為兩種狀態嗎?
對於量子本身,其實只有一種狀態,雖然我們不知道這種狀態具體是什麼狀態。
當我們去觀測量子時,所觀測到的“粒子”或者“波”,其實是“觀測”所得到的“現象”,而不同的“觀測”方式,觀測到的“現象”是不同的。
而量子本身到底是什麼狀態,我們並不知道。
我們所知道的,僅僅是“觀測”到的“現象”。
以這一點為基礎,擴充套件到我們所能瞭解到的一切,都會得出同樣的結論——我們不知道我們所瞭解到的一切,其背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們所知道的,僅僅是我們所瞭解到的“現象”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
而這“現象”如何表現,則取決於我們自己,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