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種狀態裡,身體、感官、感受、思想、情感、記憶...這些都已經沒有了,這時,只剩下了“空”,和覺知到空的那個“覺知”。
那“空”是什麼?
那“覺知”是什麼?
你要深入去體會,那“覺知”和“空”是一體的還是分離的?
當你真切地體認到,那“覺知”即是能覺,那“空”即是所覺,但你卻找不到能覺的的本體在哪裡,“覺知”雖然存在,但卻沒有實質的本體,這時你就可以體認到,原來“覺知”的本體也是“空”的!雖然這覺知的本體是空的,但覺知的作用卻歷歷分明。
當你繼續深入體驗,就會發現,“覺知”本體的“空”,與“覺知”所覺知到的“空”,是無二無別的,因為,你無法把“覺知”本體的“空”,與“覺知”所覺知到的“空”,分離開來,就像你無法把南京的天空與bJ的天空分離開來一樣,人為地去分離開來,只是一種生硬的干擾,而並非實際的真實。
這時,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真切地體認,能覺的“覺知”,與所覺的“空”,真的就是一體,這能覺的“覺知”是我們自己,這所覺的“空”也是我們自己,而這個“空而能覺,覺而本空”的一體無分狀態,正是我們真實的自己,而現在,已經得到了真實的體證!(其實,那個狀態是離於一切思慮言說的,如果在實修的時候還有這些概念的話,那您體驗到的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
當你真實地體證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空而能覺,覺而本空”時,你就在那體證的當下明白了《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明白了《金剛經》中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時,再去閱讀佛經,則之前看不懂的地方也就很容易看懂了,因為,你不僅僅是用眼睛在看,也不僅僅是用大腦在看,你是在用整個身心在看,而且不僅僅是看,而且是用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它。
當你還無法進入這種深層的空靜時,就在平時多練習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在靜坐觀心的過程中,也可以逐一去考察,身體、感官、感受、思想、情感、記憶等等,它們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對於這些內容,佛陀在阿含經中有“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夢幻”的教導,我們在觀照中,要去逐一去考察、體證佛陀的教導。我們不僅僅要明白這些道理,還需要用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它,驗證佛陀真的所說不虛。
當這些內容都真實地體證到如夢如幻之後,再在靜坐觀心中去考察最核心的那個疑惑——我是誰?這個在前面也已經說過了。
觀照自心,是所有法門共同的方法,為所有宗派所共同認可,而各個宗派各自獨特的方法,卻不一定為其他宗派所認可。所以,雖然老師也教了很多其它的方法,但我卻主修這一個方法。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一個宗教教徒,我只是一個信仰者,一個致力於追求真理的人。在我看來,所有的宗教都是平等的,只要是弘揚善的宗教,我都非常地尊重。
雖然觀照內心的修行方法是從老師那裡學來的,但分享的內容基本都是自己的修行體悟。即使同樣的修行方法,不同的人修行的體驗和感悟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這些感悟分享並不是某種規範或指導,僅僅供大家參考,如果有不正確的地方,歡迎各位朋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