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自己的心(2 / 3)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在我們觀照心靈內在的天空時,要仔細地觀察和體悟——有生有滅的,都是烏雲,無生無滅的,才是月亮。

所有的方法,有一個共同的宗旨,即凝心一處。

唸佛,也需要凝心一處,念念不離佛號。

如果發現心跑了,就馬上重新回到佛號上來。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很難,但只要堅持練習,慢慢地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的狀態了。

但一心不亂,還沒有見到月亮。

當一心不亂地念佛,到某一天,發現連這聲佛號也成了妄念,就可以進入無念的空靜狀態。

但這裡需要注意,如果僅僅守住這個無念的空靜是不夠的。在無念的空靜裡,還需要保持鮮活的清明的覺知,要避免昏沉狀態——念頭是沒有了,心也的確空靜了,但覺性卻沒有生起應有的警覺作用,這是需要避免的誤區,要以清醒的明覺掃除無念的昏沉。

但警覺起來了之後,卻不能太活躍,警覺太活躍了,妄念很快就會生起。

這裡是很細緻的觀心功夫,不要著急,著急了反而妄念越來越多。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有個觀心的竅訣可以用上,即:反省並觀照,警覺且放鬆。

這個竅訣是從雪漠心學大系的《真心》一書中學到的,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讀讀。

一方面需要放鬆心態然後反觀自心,觀照內心,看著內心有什麼念頭生起,看到念頭後,就只是靜靜地看著它,但不要去幹擾它,當然也不能追隨它。而且,也不要想著去掃除它,因為想掃除它的想法,又成了一個新的念頭。

你只需要靜靜地看著它,當你只是看著它,它就會自己消失了。

當念頭不再生起,內心一片空靜時,可以稍稍去聽一下週圍的聲音,聽聲音的目的,就是生起警覺,但不要去打擾那個聲音,那個聲音和念頭一樣,很快也就消失了。

總體的原則就是,身心放鬆,自在地觀照內心,看著念頭來,看著念頭去,無念時及時提起警覺,注意不要陷入昏沉,而警覺也不能過度以防止妄念生起。要在這中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然後安住在這種狀態裡。

以上這種訓練,不僅需要專門的靜坐觀心,更需要在生活中時時觀心。

剛開始以靜坐觀心為主,漸漸形成一定的定力,然後再把這種定力,應用到生活中,走路時,做公交車時,午休時,睡覺前,等等,都可以用來練習觀心。

再慢慢地,和別人聊天時,甚至別人批評自己時,也要注意不要丟掉對內心的觀照,同時,繼續加強在靜坐中的觀修。

然後,這種定力就會慢慢增強,即使身處嘈雜的環境,但心,好像還和靜坐中一樣,仍然保持著那種空靜和清明。

這樣漸漸地,你就會發現,你的心,真的已經慢慢地從煩惱中岀離了。

因為,不管遇到任何環境,任何人和事,當你保持那種觀照,保持心的空靜,你就會發現,一切就像念頭一樣,來了,走了,一切就像聲音一樣,生起了,消失了……

而自己,好像一個局外人一樣。

雖然自己說著話,但又好像沒說,自己說的話,和聽到的別人說的話一樣,都像念頭一樣,生起了,又消失了。

那時,對萬法空性的體會就會更真實,而不僅僅是理論。

當我們不再是念頭的奴隸,生活就會展現出另一種面貌。

世界原本就是清淨的。

這種狀態,距離看到月亮已經很近了。

因為遮擋月亮的層層陰雲已經逐漸散去。

你朦朧地能夠感覺到月亮,但是還看不清它。

因為你還有一個“我”,這是遮住月亮的最後一層陰雲。

那麼,你就可以在靜坐觀心的時候,認真地觀照“我是誰”?

你可以從你的身體、感官、感受、思想、情感、記憶、心靈等等逐一去觀照它。

當你逐一去考察它們的本質時,你會發現,找不到它們的本質。

比如,身體在當下是存在的,雖然是存在的,但沒有不變的本質,身體,有出生,有死亡,有生有滅,猶如水泡。

同時你也可以直接在靜坐中體驗身體的空性,當你進入內心深層的平靜,身體就“空”了,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了。

你的家人仍然可以看到你的身體在那裡,但你自己已經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了。

那是一種無邊的空靜,在沒有念頭的時候,似乎沒有任何存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