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名曰“心視角”。
心視角,在所有的感官視角中佔據核心主導地位,是生命視角之主體視角。
心視角,是心與視角的高度合一,心就是視角,視角就是心。在訓練中要仔細體會這一點。
對於以上這些方法,只要選擇其中一種進行訓練即可。可以先逐一進行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然後專一、專注地進行訓練。
訓練既可以在靜坐中進行,也可以在生活中進行,最好是兩者結合起來,效果更好。
視角和生命是不可分的整體,所以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只要時間方便就可以進行訓練。
當隨時隨地都能真切地體會到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個無形無相、無比鮮活、無比靈明的視角時,初階訓練目標即算達成。
6)初階訓練注意事項
初階訓練雖然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非常簡單,有的人甚至不用專門花時間訓練,只要在閱讀上一小節內容的同時進行如法觀照,當下就可以清晰地照見自己生命中無形無相、鮮活靈明的視角。平時只要記得提起覺知,那麼就可以隨時隨地觀照到視角——因為,那個能夠觀照的,不正是視角本身嗎?
一切皆是如此地直白,以至於筆者原以為這是人人皆可以做到的事,但是一位修行了很多年的朋友,在讀了很多視角系列的文章後,仍然不知道如何去觀照自己時時刻刻都在使用的視角,這讓筆者意識到,雖然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對於很多人來說——特別是對於已經習慣了使用大腦進行思考的現代人來說,“簡單”反而變成了最難的事。因為,當下的直觀、觀照、體會等,都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停下大腦的思考,不要以思考來認知視角。否則永遠會當面錯過。
如何停下大腦的思考呢?很簡單,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於當下,集中於當下的看,當下的聽,當下的感受,當下的覺知。
然後就可以靜靜地體會,看,就是視角,聽,就是視角,感受,就是視角,覺知,就是視角。
注意,體會的內容,不是外在的事物,不是看的物件,不是聽的物件,不是感受的物件,不是覺知的物件。而是單純的看、單純的聽,單純的感受,單純的覺照。
還有一個更直接的辦法,仔細地體會、體認,【我】就是視角——鮮活靈動的生命視角。
有人也許會說,佛教中不是說“無我”嗎?
注意,不管是有我還是無我,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我”或者“無我”,都是視角。
視角是單純的,因為視角所強調的,不是呈現在視角中的人、事、物,而是能夠呈現諸多人、事、物的視角。
甚至這裡所說的生命視角,也不是對於人、事、物認知的角度,而是能夠呈現出人、事、物的這個能呈現的本體、本源。
初階訓練,只需要清晰地體會、體認到這個本體、本源的存在,就可以了。
而且這種體會、體認的方式類似於我們對眼睛存在的體認——我們不需要直接看到自己的眼睛才能體會、體認到眼睛的存在,只要我們正在使用眼睛清楚地看著各種事物,那麼眼睛就必然是存在的。
對於視角的體認,只不過更深了一步——眼睛僅僅是“生命視角”的其中一個“視窗”,眼睛本身並不是看見各種事物的主體,而只是主體感知世界的感官工具之一。對於這個主體,我們通常自稱為“我”。而在視角學中,對於這個主體,我們將其稱之為“視角”。
所以,我們常說的“我”這個生命的主體,其實就是視角學中所說的視角——生命視角。
而當“我”的智慧境界昇華為“無我”的時候,“視角”亦同時昇華為“超級視角”。不過,這已經不是初階訓練的內容了。
怎麼樣,您的初階訓練完成了嗎?完成了的話,我們就一起進入下個階段的訓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