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外,無邊無際……
這就是我們的真生命,沒有生死,沒有生滅,永遠寧靜、鮮活、靈動……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人類一直在尋找永恆,但整個宇宙間所有的一切都在快速地運動變化之中,沒有任何一種事物能夠永恆。包括我們的身體,也只是短暫的存在,來於塵土,最終也必將歸於塵土。
但老子卻以他無比深邃的慧眼,照見了深藏在生命中的真生命,然後把如何照見真生命的方法無私地分享給了所有追求生命永恆的人。當我們按照老子分享的方法照見自己生命中的真生命時,就找到了永恆——覆命曰常。
常,即恆常之意。迴歸於生命的本源,安住於生命的本體,守住生命的根本,不被紛繁的現象所欺騙,念念復歸於寧靜的生命本體,就可與永恆合一。
徹底看清了生命的真面目,徹底看清了心靈的真面目,徹底看清了生命本體的真相、真性,徹底看清了生命本體的永恆性,就再也不會被生死無常的表象所欺騙,始終安詳、安寧、自在、自由。這就是生命本體性的智慧與光明——知常曰明。
有了這種智慧,就不會再把身體當成真正的自己,也不會再把心中無常生滅的情緒、思想、念頭、感受當成自己,包括平時我們最念念不忘的“我”,也只是寧靜的心靈之海上念念生滅的水泡,了無實質,了不可得。
當見到了寧靜的本心之後,平時就要訓練自己安住在寧靜的本心之中,以本心的智慧來觀照一切。不管永珍如何紛繁,只要保持靜靜地觀照,紛紜的永珍就會紛紛消散,復歸於寧靜的本心。這即是平時的“觀復”訓練。
不知常,妄作兇。
如果見不到寧靜的本心,也不懂得以“觀復”的方法去應對永珍,那麼就必定會迷失在永珍之中。這時,人就會被自己的慾望和習氣主宰,沒有敬畏之心,甚至失去做人的底線,肆意妄為,其命運必然非常兇險。就算為人善良,也會被生死輪迴的幻相所困,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找到了生命中的永恆,明白了生命的真相,就會生起真正的包容之心——所有的生命,其本來的樣子與自己見到的本心沒有任何區別,但大部分的生命卻都活在被表層假象欺騙了的迷惑狀態,因此其思想、語言、行為都不可避免地被此假象所奴役,一直活在顛倒夢想之中,對於這樣的生命又怎麼能去與他計較呢?怎麼能不去包容他呢?
有著這樣的包容之心,也就有了一種真正的公心——不再總是考慮自我利益,因為“自我”已經被打碎了,被破除了,這時才能真正做到以所有生命全體的利益為出發點,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公心。
有了這樣的公心,其德行就會逐漸地健全、飽滿。
德行健全飽滿了之後,生命就會迴歸於自然本樸的狀態,既有著深邃的智慧、豁達的品格、健全的心靈,又樸實無華,樸素自然。其生命自然地合於天地大道,能夠得到天地大道無窮無盡的滋養,其生命與道合一,超越時空,即使物質性的身體終將毀壞,但其已經與道合一的精神生命卻永遠不朽,與道常存。
這就是《道德經》中“觀復”的修行方法以及其可以達到的效果。
在“觀復”修行中,虛極靜篤是基礎,然後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觀復”。
以視角學的視角來看的話,“觀復”這一方法中深含著超級視角的智慧。這裡補充一句,老子在撰寫《道德經》的時候,其所秉持的根本視角即是超級視角——在《道德經》中稱之為“道”,即以“道”為本的本體性視角。所以《道德經》的每一章,都可以看作是基於超級視角這一根本視角的“分視角”,不管“分視角”具體是什麼,但其本體性的視角始終是不變的。所有的“分視角”僅僅是引導人們契入“道”之本體視角的階梯和橋樑。所以這些“分視角”其一頭連著人們可以理解、可以讀懂的一面,而另一頭則連著超越一切名相與語言的本體性視角——“道”。“觀復”即是這種“分視角”之一。
觀復,從觀永珍開始,慢慢地轉變為觀“歸於其根”,然後再觀“歸根曰靜”,然後再觀“靜曰覆命”,然後再觀“覆命曰常”,然後再觀“知常曰明”。因此雖然名曰“觀復”,但其在觀照的過程中,觀照的視角再不斷地深入——同時也在不斷地超越原有的視角,直到最終與“道”的視角冥然合一。
所以“觀復”,其實真正的秘密在於“復觀”——復歸於“道”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