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觀復
復,即迴圈往復,代表了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
觀復,即是透過對事物運動發展變化過程的觀照,體悟和掌握其內在的規律。
對於觀復,《道德經》原文如是說——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透過這段話,可以明顯感覺到,這裡所說的觀復,觀照的物件主要是指生命內在的現象變化——即內心的狀態。
要觀復,首先有個前提條件,即“致虛極,守靜篤”,只有在虛極靜篤的狀態下,才能實現老子這裡所說的觀復——透過觀復而明白大道。
前文對於“致虛極,守靜篤”已經解析過了,所以不再贅述,這裡重點解析觀復的過程。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萬物並作,即在虛極靜篤的狀態下,清晰地感知到各種各樣的現象呈現在覺知中,永珍紛呈。注意,這時注意力不能被紛呈的永珍牽走了,而是要繼續虛極靜篤,然後“吾以觀復”。
這裡,最重要的是生起觀照。僅僅虛極靜篤是不夠的,還要能夠在此基礎上生起觀照才可以。觀照萬物並作,觀照永珍變化,觀照其非常細微的變化細節,同時守住觀照本身——觀而照之,既不捨棄,也不陷入。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只要持續觀照,就會發現,不管萬物如何紛紜變化,但只要自心不亂,保持虛極靜篤的狀態,保持靜靜地觀照,那麼就必定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紛紜的現象,慢慢地就會復歸其根。
根是什麼?根就是生起各種現象的地方,同時也是各種現象迴歸的地方。
在虛極靜篤的狀態下,觀照內心各種現象的生起和消散,就會發現,它們從“無”中來,然後又迴歸於“無”中去。或者也可以說,它們從“空”中來,然後又迴歸於“空”中去。或者還可以是,它們從“靜”中來,然後又迴歸於“靜”中去。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所謂的“無”、“空”、“靜”,指的都是心靈的基礎狀態——沒有任何現象發生時的寧靜狀態。同時又由於心靈沒有任何形象、形體,所以這個寧靜的心靈狀態同時也是一種類似於虛空的“空”和“無”的狀態。但真的是完全的“空”和“無”嗎?非也!不要忘了,“觀”還在呢!觀,猶如一道光,在照著這所有的一切,包括紛紜的永珍,也保留永珍消失後的“空”、“無”、“靜”。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歸根曰靜。紛繁的永珍消失之後,心靈又回到了最自然本樸的狀態,這時的心是非常寧靜的。
注意,在觀照時要深深地體會這種寧靜,要觀照和體會這種寧靜的“不動性”。只要深入地觀照和體會,最終就會發現這種寧靜是不動不搖的,它始終都是寧靜的。
靜曰覆命。當深入地照見這寧靜的“不動性”時,生命內在的“不動不搖”的“命”就“恢復”了。為了更加深入地體會這一點,可以進一步去觀照這不動的寧靜,看看它有沒有生滅?有沒有來去?有沒有增減?有沒有內外?有沒有時間?有沒有空間?有沒有實體?
注意,雖然我們說觀照的是寧靜,但其實我們觀照的是心靈的本體以及心靈本體的狀態和性質。寧靜只是心靈本體的其中一種性質,而非全部。
所以在觀照中,要透過對寧靜的觀照,深入到對心靈本體的體悟上。所謂的“命”即是存在的時間長短。心中各種現象變化是非常快的,其存在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比如念頭,是生的同時也就滅掉了,即生即滅,猶如閃電。而當所有的現象都歸根之後,能夠產生各種現象的“根”,卻猶如寧靜的大海,無邊無際,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增無減,無動無搖。
在虛極靜篤的狀態下,在萬物歸根的狀態下,對於寧靜的心靈之海的觀照是非常清晰的,很容易就能夠看清楚心靈之海的這些性質。
心靈之海,從形體上而言,沒有任何實體、實質,就像虛空一樣,但這心靈的虛空卻並不是真正的虛空,而是可以生起永珍、萬法的寶藏,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卻又蘊含著無窮的可能性,一切萬法、永珍,皆可從此根源出生起。只是此時此刻,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切都回到了本源之中。也只有在這種的情況下,我們才有機會透過觀照而看清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無形無相,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動無搖,無增無減,無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