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致虛極,守靜篤”
可以說,“虛極靜篤”是《道德經》中最重要的觀修訓練方法與竅訣。
關於“虛極靜篤”,《道德經》原文是這樣說的: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裡不打算詳細解讀,因為在《心觀道德經》系列文章中,已經詳細地解讀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這裡僅對“虛極靜篤”的核心內涵進行闡釋。
所謂虛極靜篤,就是虛到無可再虛,靜到無可再靜。
虛和靜,指的都是心的狀態。虛,是指,心如虛空,毫無一絲染著之物,比如思想、觀念、念頭、情緒等。所有這些全都被虛去、空掉了。
靜,是指,靜如止水,沒有絲毫的妄動。
需要注意的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致虛極,守靜篤”這一狀態漸漸實現的過程,是在清晰、清楚、清明的觀照下進行的。
致虛極的致,守靜篤的守,皆是一種“修”,即調整,時刻觀照自己心的狀態,對自己心的狀態清清楚楚地知道處在什麼狀態,然後以虛極靜篤為目標進行調整。
這就是“虛極靜篤”的第一層含義,即調心的方法、竅訣和過程。
第二層含義,是指經過精微細緻的調心之後,內心達到了一種“虛極靜篤”的狀態,注意,對於這種狀態,同樣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因此【觀照】始終都在。
而真正的目的,則是在此“虛極靜篤”的狀態下,深入觀照和體悟自己心的真相,而這種真相就藏在“虛極靜篤的觀照”之中。
首先是虛極:這時,已經是虛到了極點——虛無可虛,即所有的一切都被虛掉了、空掉了。這時,生命之本體的真相也赤裸顯現出來——其仍然是一種“虛”——即沒有實體、沒有實質,想要找到一種實體性、實質性的存在,根本了不可得。
然後是靜篤:這時,也已經靜到了極點——靜無可靜,即已經進入了【定靜】——本體之靜。所以,生命本體之真相的另一面也赤裸地顯現了出來——定靜。即本自無動無搖的寂靜。
那麼這就是生命真相的全部了嗎?非也。
不要忘了清明的【觀照】一直都在。
注意,在這種“虛極靜篤”的狀態中,【觀照】本身也是“虛極靜篤”的。所謂的觀照,就是這“虛極靜篤”的心在觀照著“虛極靜篤”的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觀修中,各種概念是需要放在一邊的,比如【心】,比如【道】,等等。
這時,是完全一體化的狀態——虛極靜篤的觀照。然後,就再也沒有其他了。
注意,這時,【虛極靜篤的觀照】對於【自身】會產生一種【覺悟】,這種【覺悟】就像是突然點亮了一盞燈——黑暗變成了光明。
【虛極靜篤的觀照】,在對自身的自觀、自照中,突然意識到,【自己】就是【光明】,而且是【超越一切】的【光明】。
這種光明具有三個特點:虛、靜、明。
虛:沒有實體、沒有實質、猶如虛空。
靜:寧靜、寂靜、定靜、本靜、恆靜。
明:靈明、清明、光明。
其中,虛和靜可以進一步以【空】來表述。【空】同時涵括了虛和靜。
因此,這種光明的特點就可以用【空明】或【明空】來表示。
這是生命最深的真相——空而明,明而空。
那麼“世界”呢?
奇妙的是,當生命處在虛極靜篤的明空狀態中去觀照世界的時候,所看到的世界同樣是【明而空,空而明】的。
一切現象都鮮明地顯現著,同時一切現象亦沒有真實不變的實體、實質,皆如鏡花水月,明現而空寂,空寂而明現。
這時,對於【世界是心的倒影】就會有一種更深的體悟——
當【心】是【空而明,明而空】時,【世界】也是【明而空,空而明】的。
心,即是視角,世界,即是視界。視界映現在視角之中,同時,視角超越於視界之上。
而此時,它們都融入到了一種【光明】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光明】的,所有的【黑暗】【無明】都只是一種【幻象】【錯覺】【迷惑】而已。
當然,此【光明】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