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道家心性智慧訓練方法的借鑑與化用
儒家之核心,仁也。道家之核心,道也。道家心性智慧訓練的核心目標皆圍繞著“道”進行,求道、問道、聞道、明道、修道、悟道、見道、合道、證道、成道、傳道,一切皆不離“道”也。
在道家的宇宙觀、世界觀、生命觀中,道,既是宇宙的本體、世界的本體,也是生命的本體。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當人與道合一之後,人即融入了天地宇宙,成為了道的載體、道的生命、道的示現。
在生命視角學中,則直接以生命宇宙觀為世界觀和生命觀,生命宇宙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割裂的整體。生命宇宙之本體——超級視角,即是這個統一的、不可割裂的整體的唯一終極本體。此本體,無形無相,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但本自具足無上智慧、無窮妙用。此本體,本無名字,僅僅以視角學之視角而假名曰超級視角。
以哲學思想而言,道家之核心範疇——“道”,在生命視角學中與之相對應的範疇即為超級視角。正是因為如此,道家心性智慧訓練的諸多方法,對於視角學智慧訓練,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皆可學習之、借鑑之、化用之。
道家心性智慧訓練方法,在《道德經》、《莊子》以及各種丹道經典中,皆有非常豐富的體現,這裡僅選取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方法進行解析。
A、有欲觀徼,無慾觀妙
這是《道德經》第一章中提到的一種心性智慧訓練方法。
欲,代表慾望、情感、情緒、思想、念頭等發生在內心的各種各樣的現象。
徼,即邊界、邊際,同時也引申為徵兆、跡象、痕跡等。
有欲觀徼:即當內心有各種各樣的現象發生的時候,這時要重點觀察這些現象生滅變化的邊界、邊際、痕跡、跡象等。
具體而言,就是觀察這些現象如何生起,如何存在,如何變化,如何消失。注意,只是靜靜地觀察,而不介入,不干擾,不評判。
一般來說,剛開始進行靜坐觀心的時候,會發現內心總是妄念紛飛,怎麼停也停不住。這就是【有欲觀徼】的階段。
當這個階段的訓練進行一段時間之後,隨著定力和觀照力的不斷深化,內心的念頭就會越來越少,有的時候就會進入一種無念的狀態。
這時就要注意,不要僅僅停留在【無念】的狀態,而要繼續深入一步:【無慾觀妙】。
即在【無念】的狀態下深入地【觀照無念】,靜靜地、深入地體會其中的【奧妙】【玄妙】。
這種【妙】是什麼呢?【妙不可言】。即不可用語言、定義去【固化】這種【妙】,因為一旦【固化】,就不是【妙】了。
所以,這時需要放下所有的理論、概念、名相,而是以自己當下無念而清明的心,去深入地觀照自己當下無念而清明的心,去深入地體會蘊藏在其中的【妙】處。
如果要細說這種【妙】,那麼整個《道德經》的內容都是在講這個【妙】。但即使是如此,老子在《道德經》一開始就告訴人們說:道可道,非常道。不管是什麼樣的說法,一旦被說出來,就已經遠離了【妙】的本真。
對於視角學的實踐訓練而言,“有欲觀徼”相當於【觀世界】【觀視界】【觀視角】【觀心】,“無慾觀妙”則相當於【觀照超級視角】。
在見到超級視角後的【訓練視角】階段,則可以綜合運用【有欲觀徼】和【無慾觀妙】。【有欲觀徼】相當於在生活中的靈活地運用超級視角的智慧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無慾觀妙】則相當於不斷深化對超級視角的體悟,使其奧妙無窮的智慧越來越暢達地呈現在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