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儒家智慧:常惺惺(1 / 1)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J、常惺惺

“常惺惺”本為禪宗中的心性智慧訓練方法,後來儒家“借用”到了儒家心性智慧訓練中,並作為“主敬”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乃至後來更成為“主敬”修行的核心內容,直至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心性修養工夫。

常惺惺,常,是經常之意,惺則同時涵括了多種含義,包括清醒、戒慎、敬畏、警覺、警醒、省察、提醒、喚醒、靜思、靜觀、靜覺等。惺惺,則是對“惺”這個狀態本身的惺,所以稱為惺惺。

為什麼“惺”會有這麼多的含義呢?這是因為在非常細微的狀態下,心隨時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種“微調”,以保持其“正”(正心)、其“誠”(誠意)、其“敬”、其“忠”、其“信”——一句話,保持其“仁”。一旦有偏離的傾向就立刻進行調整,使其復歸於“仁”。由於偏離傾向的程度不同,所以調整的力度也有所不同,由此也就使得“常惺惺”這種修心功夫具有了諸多非常細微的內涵。

以視角學的視角來看,“常惺惺”至少包括了三個層次的視角:

●對“心”的觀照與調整:這時,“惺”為視角,“心”為“視界”。“心”之狀態的具體呈現為“世界”。當“心”的狀態有細微變化時,要及時警覺,及時調整。

●對“惺”的觀照與調整:這時,以“惺惺”為“視角”,以上面所說的“惺”為“視界”,“惺”之狀態的具體呈現為“世界”。當“惺”的狀態有細微變化時,要及時警覺,及時調整。

●對“惺惺”的觀照與調整:這時,以“常惺惺”為“視角”,以“惺惺”為“視界”,“惺惺”之狀態的具體呈現為“世界”。當“惺惺”的狀態有細微變化時,要及時警覺,及時調整。

上面這三個層次的視角,對於修行者而言,是同時存在的,是“疊加”在一起的。同時也代表了“常惺惺”心性智慧訓練的三個層次:初級(惺)、中級(惺惺)、高階(常惺惺)。

實際訓練中,可以從“惺”開始,“惺”熟練了之後,再訓練“惺惺”,“惺惺”熟練了之後,再訓練“常惺惺”,直到“常惺惺”也非常熟練,習慣成自然為止。那時,即使不再刻意地訓練,也能自然地處在“常惺惺”的狀態中。

需要注意的是,“常惺惺”作為一種訓練方法,具有很強的通用性,對修行目標的不同追求將決定著這種方法訓練的最終方向。儒家可用之求仁以成仁,道家可用之求道以成道,佛家可用之求佛以成佛。

在視角學中,則可用於生命視角之訓練,最終開顯超級視角、妙用超級視角。當超級視角在生命中顯發、顯明出來後,就可以安住在超級視角之中,以超級視角的智慧觀照一切、應對一切,應而無執,始終保持超級視角之智慧覺照,如有偏離,則及時警覺,及時調整。此即為視角學訓練之“常惺惺”法。且此法不限於超級視角訓練階段,而是可以貫徹視角學實踐訓練的全程——觀照世界、觀照視界、觀照視角、觀照心、觀照超級視角,皆可用此“常惺惺”法,而且有了此法的“保駕護航”,就會一直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不至於走錯路,從而使實踐訓練更加深入、高效。另,即使您修的是其他家的某種修法,也同樣可以將“常惺惺”法融入到您的修行中,這隻會對您的修行有所助益而無任何損害。所以特別推薦朋友們多關注一下此方法,如果能親自實踐一下就更好了。

在應用此法時,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惺惺”之“度”的把握。特別是在進入心靈本體層面的訓練後,更是如此。比如,在安住真心的訓練中,“惺惺”也被稱為警覺,如果警覺的力度過大,就會導致妄念生起,如果警覺的力度太小,就會導致陷入昏沉。這時,就需要透過實踐訓練慢慢地找到一種最佳的平衡點——放鬆與警覺最佳平衡。既不能太放鬆,也不能太緊張,而是要找到一種能保持“常惺惺”狀態的平衡點,既沒有妄念生起,又覺知清明,不昏沉。這就需要修行者自己在實際訓練中慢慢摸索,慢慢體會,慢慢調整,直到找到最佳平衡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