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道家智慧:攖寧(中)(1 / 2)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在解析“坐忘”時,關於如何體悟本心“無生”的真相、真性,已經闡釋過了,而在“攖寧”階段,對“無生”的體悟則需要更進一步深化之。以下結合筆者觀心實踐體會,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

●深入觀照並體悟,此本心本自“無生”;

●深入觀照並體悟,此本心之覺性本自“無生”;

●深入觀照並體悟,心中一切“物”,在本心的“虛空”裡生起,在本心的“虛空”裡消散,雖有現象之呈現,但本自無常、本自無實、本自性空。其生為幻生,其滅為幻滅,其更深的真相為無生而幻生,幻生而無生,無滅而幻滅,幻滅而無滅。其生滅只是幻相,真相為無生無滅。此即一切“物”之無生真相。

●深入觀照並體悟,一切心之現象,即可歸於心,一切事、物之現象,皆可歸於物。於本心而言,身心內外一切現象,皆可歸於“境”。此境即是心之對境,亦是呈現在心中的“境像”。此“境像”存在於何處?正是存在於本心的“虛空”之中,其生在“虛空”中生,其滅在“虛空”中滅。雖有“境像”之顯現,卻了無實質,究竟無常,究竟無實,究竟性空。如心中之“物”一樣,此“境像”之生滅,同樣為幻生、幻滅,真相為無生無滅。此即一切“境像”之無生真相。

●深入觀照並體悟,一切“世界”,皆是心中之“境像”,本自無生。

●深入觀照並體悟,一切“生命”,其本心皆與己無別,本心無生,呈現在本心中的一切皆無生。所有生滅相,皆如夢幻泡影,了無實質,了不可得,畢竟無常,畢竟無實,畢竟無生。

如此觀照並深入體悟一切世界、一切生命之無生真相、無生真性之後,於“虛極靜篤”中安住在“坐忘”的境界中,久而久之,即可實證“無生”的境界——一切本自無生。

一切本自無生,那麼所有的煩惱、痛苦、干擾是怎麼來的呢?唯是“對境生心”而已。因不明白一切本自無生的真相,而被假象欺騙,從而產生出諸多的分別、妄想、執著,從而煩惱、痛苦不已。若明白一切本自無生,一切本自如幻,就不會再把幻相當真,不再生起各種分別妄想之心,更不會執著不放。

所以,在明白了一切本自無生之後,重點就要訓練自己的心【對境不生心】——不生分別心、不生妄想心、不生攀援心、不生貪戀心、不生嗔恨心、不生執著心、不生糾結心、不生煩惱心,而是以超越的慧眼看透其本性無常、本性無實、本性如幻、本性如夢、本性如影、本性非真、本性性空的真相。如是,即可安住於靜寂的本心之中,隨順一切,接納一切,應對一切,放下一切,不執一切,所生之心唯是智慧之妙用,隨用隨收,生而無生。

“九日而後能外生”,一直安住在本心之中,徹見一切物無生、一切境無生、一切相無生,一切心無生。若有物來,即予照破,若有境來,即予照破,若有相來,即予照破,若有心生,即予照破。能夠照破,就可以達到對境而不生心——這就是“外生”,超越了“對境生心”的習慣、習氣,對境不再生心。

這裡的照是一種覺照,覺,保持對真相、真性、真理的覺知,同時保持對分別、妄想的警覺。強大的覺照力,是實現“外生”的根本和關鍵。

“人心惟危”,人心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念頭”具有一種特性——當一個念頭生起的時候,如果沒有同時保持對念頭的覺照,那麼這個念頭就會變成遮住心靈的烏雲,而且會這個念頭為觸緣,不斷地生起更多的念頭,於是整個心靈就被妄念的烏雲佔據了。所以只有從觀照念頭開始,不斷地訓練對念頭的觀照——念頭本身如何並不重要,因為不管念頭的內容如何,說到底就是妄念而已,而妄念再怎麼強大,也是由一個個細小的念頭構成的,因此只要讓自己靜下來,將全部的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內心,去訓練對念頭的觀照即可。而且這種觀照從方法上來說並不複雜,甚至十分簡單,就是僅僅像旁觀者一樣靜靜地看著念頭生起,看著念頭消失,但不干預,不評判,不跟隨,不陷入,不管不顧即可。所以先輩們常常把這種觀照比喻為鏡子,物來照物,人來照人,物去不留,人去不執,任一切自來自去,只要清清楚楚地知道就可以了。這種訓練的本質就是訓練觀照力。

有了強大的觀照力之後,透過智慧的觀照而體悟到一切本自無生的真相之後,觀照也就同步昇華為覺照。所有智慧的覺悟,都可以融入到觀照中變成覺照。

然後訓練保持此覺照——在警覺中保持智慧的覺悟與觀照。

如此持續訓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