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寂照
寂照,是禪宗修行中經常會提到的一種禪修訓練方法,其要點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這裡的“寂”,即是上面說的“寂滅”的“寂”。
寂照的提出,既是對寂滅的補充,也是保任“寂滅之樂”的一種方式方法。
同時,寂照還可以作為一種實現寂滅繼而保任寂滅的訓練方法。
所以,在不同的修行階段,“寂”的內涵並不完全相同,同時也有其內在的相通之處。
比如,以本體而言,則不管在任何階段,“本體”都是“本自寂滅”的。此本自寂滅,展開來說,就是本自寂靜、本自清淨、本自空寂、本自無染、本自不生、本自不滅、本自無生、本自無滅。
但對於尚未見到本體、契入本體、與本體合一的修行者來說,即使在道理上知道生命的本體是本自寂滅的,實際意義也不大。
因此這時,要在方法論上給予有效的指導,才能引導修行者逐漸透過實修訓練不斷深入,最後見到本體、契入本體、與本體合一。
這時,以“寂照”為修行竅訣更有意義,其中,寂為寂靜——妄念不生,即是寂靜;照為觀照——慢慢地發展為覺照、寂照。
對於妄念紛飛的修行者來說,從妄念紛飛到妄念不生,這中間要經常很長的時間進行訓練,這時,“寂照”就需要再次“降級”,降為“靜觀”。
靜觀的物件,是自己的心——在妄念紛飛時,就是妄念紛飛的心。靜觀,就是靜靜地觀照自己的心。
這時有一個要訣,就是“觀而不隨”。透過“觀而不隨”的訓練,心才會逐漸靜下來,觀才會逐漸更清晰,更有力量。心,在此過程中才能逐漸從妄念紛飛的狀態,慢慢變得越來越寧靜,念頭越來越少,直到最後發現念頭不再生起了。這需要長期訓練才能達成。
在此過程中,從“靜觀”到“寂照”,有一種非常好的過渡性訓練方法——觀照寂靜。
觀照寂靜,是一種特殊的觀法。這種方法不管念頭不念頭,而是透過一種特殊的角度找到“內在不變的寂靜”,然後集中所有的注意力觀照此寂靜。觀照寂靜訓練,是一種讓觀照和寂靜相互正向促進的訓練法。觀照的物件是寂靜,在訓練中得到提升的,既是更深的寂靜,也是更深的觀照,同時得到提升的還有定力。當這種訓練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契入“寂照”——即“觀照寂靜”,會變成“寂照”。
促使達成這種轉變的關鍵要點是對“本自寂靜、本自空寂、本自空明、本自光明”的心之本體的照見、悟見、覺見、覺悟。
這其中,對“空性”的了悟至為關鍵——身空、心空、性空、法空,一切的一切,當下即是“空性”的呈現。
如果沒有這種了悟,雖然表象上是一種“寂照”,但也在只是一種“寂照相”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不能僅憑某種覺受認證真心的原因,覺受一樣,並不代表智慧體悟的境界一樣。
一定要明白,覺受是變化的,此刻是這種覺受,過一會可能就是另一種覺受了。
各種覺受中,對“空”的覺受的誤認與執著是最難突破的。雖然“空性”中會有“空”的覺受,但“空”的覺受不是“空性”。
因此,一般來說,僅靠修行者自己去體認,就非常有可能會誤認、錯認,可能會錯誤地把“空”當成“空性”。
所以,如果有已經了悟空性且能夠相對穩定地安住在空性中的老師幫助自己來體認會更好一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誤入歧途。
當真正了悟空性後,繼續進行觀照寂靜訓練,這時所觀照的寂靜,即變成了“本自寂滅的空性本心”,以此空性本心的空性智慧觀照自心的空性,即是“寂照”。所以說到底,寂照其實是“空性”之自覺自照。空性本寂,其自覺自照即名為寂照。
以視角學而言,此時的寂照即為超級視角之自覺自照。在達到此境界之前,靜觀的訓練,即是觀心訓練,觀照寂靜的訓練,即是觀照視角的訓練,當照見超級視角的真面、真性之後,就轉變成了超級視角之自觀、自覺、自照。因此,寂照完全可以作為視角學視角觀照訓練的方法。只是在不同的階段,其視角的維度和層次有所不同而已——從低到高,從淺到深,一步步超越,一步步深入,最終達到究竟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