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佛家智慧:寂滅之樂(1 / 2)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3)對佛家心性智慧訓練方法的借鑑與化用

儒釋道三家心性智慧訓練,儒家以“仁”為核心,道家以“道”為核心,佛家則以“覺”為核心,而且此“覺”是有所特指的——對“空性”的“正覺”。正是由於“空性”的難解難入,特別是在細微之處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認知,而且對於如何悟入空性,經中開示的方法亦無法盡數。因此,佛家心性智慧訓練方法異常豐富,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這裡僅就筆者略有了解的幾種方法為例進行解析。

A、寂滅之樂

佛家修行最基礎的目標是離苦得樂,最終目標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究竟成佛。

在《大涅盤經》中,佛陀開示說:世間空苦,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注意佛陀所使用的視角,他不管紅塵世間具體的生活是快樂還是痛苦,而是從更高的角度看透了世間一切事物的本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世間一切皆是變化的,生生滅滅,猶如水泡,看似真實,其實如夢如幻,了不可得。由此而得出一個結論——世間空苦。這個世間的一切本質上是空的,但人們卻總是希望在世間擁有這,擁有那,可是所有的希望註定會落空,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不變的擁有。這就是空苦——一切本質皆空,無論如何追求也追求不到,就算看起來追到了,也是空歡喜一場,因為必定還會失去。

因此,所有世間的追求,快樂也會變成痛苦。所以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本質上都是痛苦。要徹底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就需要看破放下對世間一切的執著。任一切來者自來,去者自去,不牽掛,不掛礙,不執著。如此就可以超越世間生滅法帶來的痛苦,獲得解脫——寂滅為樂。

寂滅為樂,這是一種清淨的快樂,是一種雲淡風輕的舒暢、自由、灑脫。

在更深的層面,需要超越的生滅不僅僅是外在事物,更是生命內在生滅不止的心。念頭的生滅變化遠比外在事物的變化更為迅速多變。生命總是在各種各樣生滅相續的念頭中打轉,顛來倒去。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心念也同樣是生滅法。如果能超越念頭的生滅,達到“寂滅”的狀態,心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再也不被各種妄念捆綁、作繭自縛了。

對於“寂滅”,很多人對這個詞容易產生一種誤解,把它當成類似於“死亡”的一種涵義。其實,“寂滅”本質上是煩惱的息滅、痛苦的息滅、妄想的息滅、分別心的息滅、執著的息滅,而非智慧的息滅,更不是生命的息滅。

但由於身體的存在會影響“寂滅”圓滿地達成,因此,在小乘佛教中,又把身體消散之後生命不再被身體影響而達到圓滿“寂滅”的狀態稱為“無餘涅盤”,而身體存在的時候所達到的“寂滅”狀態稱為“有餘涅盤”。這也是為什麼將出家人從這個世界上離開稱為“圓寂”的原因。以至於在世俗話語中,根本不管出家人的具體修行境界如何,有沒有達到“寂滅”的境界,而將出家人的離世都用“圓寂”來指代。這其實只是世俗化的說法,不具備實質上的修行境界方面的意義。

先被迫不說身體消散之後的“圓寂”——圓滿的寂滅,在有身體存在的時候,“寂滅”是如何達成的呢?

其實,在每個人的生命深處,都有一個“本自寂滅”的層面,只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層面一直在“沉睡”,一直深藏在生命深處,所以無由得見。而佛家的修行者則會不斷地向著自己的生命內在去深入追尋,直到發現這個層面,“喚醒”這個層面,讓這個層面“本自寂滅”的“智慧”覺醒過來,然後將生命的重心紮根在這個層面,以這個層面本有的智慧來應對生命中的一切生滅變化,這時即可做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外在的一切仍然在快速地變化,但見到了“寂滅”之心的修行者,始終將心安住在“寂滅”——生滅滅已,即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動無搖、無增無減——的自性本心中,隨順一切變化,但內心不攀援,不糾結,不掛礙,始終落落清淨,自在自由。這時修行者就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自由、解脫。

對於這樣的修行者來說,時間已經終止了,而且是永遠地終止了。他的生命之核心,再也沒有所謂的出生和死亡,而是處在永遠的當下——這當下貫穿一切,成為了萬變中的不變與永恆。當然,除非他又陷入了生滅的假象中,被生滅的假象所欺騙,否則,一切生滅對於他永遠“寂滅”的心而言,皆是一朵朵煙花而已,不可能妄想把煙花變成永恆。

當身體存在的時候,這身體就是一幅道具,承載著一顆已經明瞭了生命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