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儒家智慧:主“誠”法(1 / 2)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c、主“誠”法

“誠”修法,與“敬”修法一樣,同樣為儒家歷代先賢所重視。而且就其基本地位而言,“誠”是比“敬”更基礎的儒家精神。“敬”之中一定有“誠”,否則就不成其為“敬”,無“誠”而言“敬”是沒有意義的。“誠”是“敬”的基礎,“敬”是“誠”的進階和提升。

而作為實修工夫,“敬”和“誠”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兩者皆可作為相對獨立的實修工夫,也可以結合起來以達到更好的實修效果,結合起來後即被稱為“誠敬”修法。本節重點只講“誠”之修法。

何為“誠”?誠的本義是指真實無妄、真實無偽、真實不虛。即真誠、誠實。《大學》中說,“誠者,毋自欺也。”說的都是心的狀態,真誠之心、誠實之心,沒有一絲一毫虛偽、虛假的心,即是誠。

“誠”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是指做人做事要真誠、要誠實,而且是指對於儒家核心精神【仁】的真誠、誠實。如果一個人說,我就是很討厭某個人,一見到他就生氣,這種生氣的心的確沒有任何的虛偽和虛假,但不能稱之為儒家的“誠”,反而恰恰是需要【克除】的【己】,克己以復禮。

所以,儒家的“誠”不僅僅是真誠、誠實,更重要的是對【仁】之精神身體力行的真誠和誠實。

這種真誠和誠實,是內在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別人對自己的要求。如果是別人的要求,那麼就不能稱之為“誠”,因為其“誠”不真、不實,不真、不實,就不是“誠”了。

所以,一個人想要成為一個儒者、仁者、君子,是自己發自內心地想要成為儒者、仁者、君子。這就是“誠”的修行起點。有了這個起點後,還要一種守住此“誠”,自覺地按照儒者、仁者、君子的做人做事的準則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皆符合儒者、仁者、君子的要求,這即是“誠”進一步的修行。

但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真正的修行,不僅僅是對外在言行的修正,更需要從生命的根本入手——從心入手,從內到外徹徹底底地改造自己的生命。這時,“誠”的修行就進入了深層。

首先是對儒家精神的學習,什麼是真正的儒家精神?什麼樣的心才是真正的儒者之心、仁者之心、君子之心、聖賢之心?

這就需要更高、更深、更廣、更加專注、更加精微的“誠”的修行才能完成。

而要在這一點上取得質的突破,則只有在自己的生命深處、在自己的內心之中,發現、見到儒家精神【仁】的根本、根源、本體才可以。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這種突破呢?之前說的“敬”修法可以,而本節說的“誠”修法同樣可以。

《中庸》中涉及“誠”的內容很多,這裡僅選幾例——

1、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2、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3、誠者,自成也。

《中庸》之核心精神雖然是中庸之道,然中庸之道之實踐工夫,其核心卻是一個“誠”字。

所以,《中庸》中非常重視“誠”的修行,反覆多次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誠”對於修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意義。

那麼為何“誠”如此重要呢?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對於自己的真誠、誠實都做不到,那還能做成什麼事呢?

儒釋道的修行都是一種以“內聖”為根本的修行,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真誠、誠實去進行這種修行,又如何能實現生命的昇華達到“內聖”的境界呢。

而如果一個人有矢志不渝追求“內聖”的至誠之心,那麼“內聖”的境界就不再遙遠。因為,“誠則明矣”,只要始終心懷至誠之心去追求“內聖”,那麼“內聖”的智慧境界就必然會顯發出來、顯明出來,乃至赤裸顯露,光明無量。

何以能夠如此呢?

注意,所謂的“明”,是生命本體的“自明”。何以能夠自明?是因為生命本體本自具足“明德”、“明性”。這種明德、明性,是生命本有的,不是外來的,不需要從外部獲取,而是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中,本自具足。所以只要一個人以至誠的心以正確的方法向內尋求,就必然能夠見到自己生命中本具的明體、明德、明性。所謂明體,就是具足明德、明性的生命本體。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以至誠之心去發現自己生命中本自具足的明體、明德、明性,那麼此明體、明德、明性就必定會顯明出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沒有一絲一毫不真實之處,這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