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儒家智慧:克己復禮(3 / 3)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為,只要是以歸於“本體”為目標的訓練方法,皆有其相通性——因為不管對本體的立論之名是什麼,終究都是要歸於本體本身,如果不是這樣就偏離了本體。

在完成了【認知視角】的訓練後,所有【訓練視角】階段的訓練,皆是圍繞生命終極本體來進行的,只不過在視角學中,此終極本體名之曰“超級視角”而已。

所以,對於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各種圍繞本體做工夫的訓練方法,皆可以從中提煉出“如何圍繞本體做工夫”的關鍵核心,然後植入相應的視角學因素,即可成為視角學訓練方法。而且原有的方法越是優秀、深刻,那麼轉換為視角學訓練方法後,同樣會非常優秀、深刻。

這就是視角學化用各種以本體為核心做工夫的訓練方法之秘笈、秘訣。

儒家的【克己復禮】,對於超級視角的訓練,應該如何借鑑與化用呢?

這需要對【克己復禮】進行更深一步的解讀,直達其核心。

禮是基於人際關係而存在的。儒家之仁,即“仁者愛人”。可是仁者之愛,不是不分物件而同等對待的。比如對父母的愛、對子女的愛、對朋友的愛、對國家的愛,肯定是有不同的。雖然皆出於“仁”,但表現仍然不同,這種不同是由關係屬性不同決定的。而“禮”正是對各種不同關係的愛之“度量”。這個度量包括遠近、親疏、尊卑、濃淡等等。而各種關係中最恰當、最適宜的“度”,即是“禮”。此“度”有形化了之後,就變成了禮儀、制度、規範。

克己復禮,即透過對自己言行舉止的剋制和約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儀規範要求,既不要不及,也不要過度。不及則“無禮”,過度則“非禮”。“度”把握得剛剛好,是為“有禮”。

從內在而言,則既要始終不離於【仁】之“義”,同時還要通達【禮】之“情”。仁與禮,情與義,皆兩不相妨,是為理也,是為道也。

克己復禮,即是對仁道本體的守護,也是以仁為本隨機應世、待人接物之妙用。

這其中,深深體現著儒家的實修工夫特色,即誠敬與忠恕。

誠敬、忠恕,於內而言,皆是對仁心本體的誠、敬、忠、恕。於外而言,即在待人接物中仍然始終不離對仁心本體的誠、敬、忠、恕,同時內秉而外發,自然地將仁的精神,以及誠、敬、忠、恕的精神延展到人際關係中、做人做事中。這種儒者之精神才是“禮”的核心。

因此,克己,即是自覺地以仁的精神、以誠、敬、忠、恕的精神為依歸,時時修正因私慾和習見而導致的偏頗,使自己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皆復歸於禮,復歸於仁,復歸於儒家之道也。

參透了【克己復禮】內蘊之精神,對於如何借鑑和化用以用於安住超級視角也就可以妙會於心了。【克己】,即剋制、修正、清除所有有悖於安住於超級視角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

比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非禮勿動】——在見到超級視角之後,要主動自覺地約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不使其放逸,而把注意力始終集中於自己生命內在的超級視角,時時觀照之,時時照顧之,時時安住之,時時保護之,時時警覺之,時時復返之。但有所離,及時警覺,及時調整,不被私慾所迷,不被習見所惑,時時清醒、清明,始終保持正念——即念念在克“己”復“禮”之工夫訓練上。如是,則“己”可克,“禮”可復矣。

此方法本是儒家實修之工夫,如果您喜歡儒家文化,則可以直接應用之。如果您是視角學的踐習者,則可以借鑑而化用之。如果您既喜歡儒家文化又喜歡視角學,則可以將“仁”之本體與超級視角之本體結合起來——它們本自一體,所謂“結合”之言,是僅就實修訓練而言,使之統合起來,融合為一,這時,仁即是超級視角,超級視角即是仁,一體無別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