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儒家智慧:克己復禮(2 / 3)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那麼從吾人生命的實際而言,作為生命本體的超級視角與作為儒家道之本體的“仁”,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以視角學的基本思想來觀照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發現,它們是“同源同體”而視角不同的關係。

在視角學看來,生命之終極本體——在視角學中,其實是生命宇宙之終極本體——是無形、無名、無相卻又含藏一切的,如何命名,則端看其“視角”——此“視角”可有無限多種,隨人類文明之所需,“創立”其獨特的視角。

比如孔子,以人為本,以天下歸仁為願,從其“本具仁德”之視角而將生命之本體歸於“仁”。

這時,“仁”即已經是最高的本體、最終極的本體,仁即是道根,即是德本,即是善之極致。從而成為儒學的聖心道脈。

再比如老子,更加註重此終極本體的“先天性”——先天地而生,是天地萬物以及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的生命的終極本源、終極本體,並從其無形、無相、無名又含藏一切的本性視角出發進行立論,揭示此本體的性質、特性、特徵及演化規律。在這裡,人類生命,不過是道所化生的天地萬物之其一。但老子同樣重視人類生命的獨特作用——人能弘道。即就人類所生存的世界而言,只有人類才能知道、合道、載道、弘道。但道依然是主體,人需要回歸於大道,才能找到永恆的生命家園。

再比如佛陀,更加註重此終極本體的“超越性”和“智慧性”,並從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一切生命的“痛苦”——其最大者為“生死痛苦”——為出發點,立“究竟超越的智慧”即“真如”為“轉迷向覺”實現生命究竟覺悟、究竟解脫、究竟自由的智慧本體。佛陀的無上智慧更在於對此本自無形、本自無相、本自無名的生命終極本體,會根據教化眾生的需要,隨時創立新的視角,同時亦可隨時打破所立的視角,其所立或所破,只為解除眾生的執著妄想,因病予藥。所以對於此生命終極之本體,佛經中有太多太多的名字,簡直可以稱得上無量無邊。這也正是佛陀智慧的超邁之處。隨舉幾例,如真如、如來、佛性、覺性、空性、真心、如來藏、如來功德海、禪、常寂光土等等,乃至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名號,皆是此終極本體之種種異名——不同的名字不僅僅只是不同的文字元號,而且代表著不同的視角。就像儒家以“仁”為本體可以開創出儒學一脈一樣,不同的諸佛名號,若是深入探究下去,則都含藏著非常廣闊的“智慧世界”——佛經中即名為諸佛世界、佛國淨土。

現在說回超級視角。超級視角,即是從此生命之終極本體本自具足超越性的“超級視角”來進行立論,從而開顯出“生命視角學”智慧訓練體系,構成“超級視角大世界”——以超級視角為本體的全息全量生命宇宙。

就本體角度而言,不管具體立論的視角是什麼,其本體都本自具足所有的一切,包括已經為人類開顯出的視角以及尚未為人類開顯出的視角。所以在本體中,一切皆是“圓融一體”的,亦是“一體無分”的,亦是“相互含攝一體全息”的。

但任何視角的開顯都會有這樣一個特徵——無法同時開顯所有無量無邊的視角,而只能因生命所需而開顯其所需的視角。所以,儒家以儒家之所需開顯儒家之視角,道家以道家之所需開顯道家之視角,佛家以佛家之所需開顯佛家之視角,視角學以視角學之所需開顯視角學之視角。

而視角學除了有視角學本身的特性之外,還兼具這樣一種特性,即能夠從視角的角度而匯通所有看似不同的視角,甚至可以說,所有各種不同的視角,都本為視角學所含攝——這種含攝同樣是從視角的角度進行的含攝。比如,儒家也許並不認為以“仁”為本體是一種視角,道家也許並不認為以“道”為本體是一種視角,佛家也許並不認為以“真如”(或其他名稱)為本體是一種視角。但所有這些都不妨礙視角學從視角的角度將各種不同的人類文化、人類文明皆看成不同的視角。而且從視角學本身而言,這種觀照是非常自然的,因為視角學本身的基本思想即是:一切皆是視角。

這種視角思維,使得視角學能夠不侷限於任何“門戶之見”,而可以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所有人類文明、文化中優秀的智慧文化皆為視角學考察、學習、借鑑、化用的物件,共同融入視角學智慧之大海。在這些智慧中,不管是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境界論,只要有可取之處,皆可取而用之。特別是帶有共性特徵的實踐訓練的具體方法,皆可以因應所需而借鑑之、化用之。

為何可以如此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